中山路是最具杭州色彩的一条路,四世同堂是最具中国传统人文色彩的一种家庭结构。日前,在中山路改造过程中,举行过一次四世同堂评选。这里,我们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家,听他们说说——
67岁的汪昔奇讲述——家里有个87岁的董事长
家庭档案
|
坐在中间的老太太就是家里的董事长
|
吴儒珍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七岁,从小住在杭州中山路的行宫前(现在的惠民路)西府局,家里经营过当时杭州城3大绸布庄之一的元泰绸布庄。老人在这条中山路上经历了太多风雨,见证了中山路的变迁。
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里,这个大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现在已经是四世同堂,大家庭已经发展到了32位成员,每位成员都画出了各自漂亮的人生轨迹,建树多多。
要说我们这个大家庭30年里的变化,真是太多太多了。30多口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机遇和经历,不过总体来说每个人都是越来越好。今年对我们这个大家庭来说,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一家32口人的塑像要塑在中山路上了,就在昨天,中国美院的同志还跟我儿子要我们家人的身高。
我们家跟中山路的渊源确实很深,很深。当时我们家的绸布庄——创建于1898年的元泰绸布庄就开在这里。头绪太多,我就先从我自己这个小家讲起吧。
时间到了1968年,因为历史原因,绸布庄早就关了门,我们一家9口人还挤在中山路上2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一家人就靠着老父亲一个月60多块的工资度日,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而绸布庄这份祖业也被我们几个儿女抛在了脑后。
改革开放后,搞技术的我后来被派到日本去做访问学者,后来搞技术也有了一点成就,我的6个兄弟姐妹也是经商的经商,创业的创业,日子也越过越好。
1999年我退休以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杭州,又回到了中山路,看着中山路和清河坊,有时也会想起我的先辈在这里曾经开过一家杭州城蛮知名的绸布庄,心里挺自豪的。大家还在一起想,能不能再把绸布庄开起来。
2001年,对我们家来说又是一个有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我的大儿子汪鹏准备重拾家族传统,在河坊街再开一家主营桑蚕丝被的绸布庄。
他是东北大学外贸会计专业毕业的,对于他的决定,我们一家十分支持。他的奶奶尤其高兴,因为在80岁高龄,她看到了家里的第三代重新做起了中断50年的家族生意。元泰已经关门50多年了,我们决定给新开的店重新起一个名字,我考虑了以后,决定就叫吉祥坊。奶奶把一些传统技艺传授给了汪鹏,在刚开始,我也帮着汪鹏联系一些生意,我们还在桐乡开了自己的加工厂。为了让奶奶高兴,汪鹏让奶奶来做吉祥坊的董事长。
2002年,整治一新的河坊街重新开街,游客更加熙熙攘攘了,汪鹏的生意也越来越好,现在已经做出点名气来了,还先后被评为浙江省老字号和中华老字号。
当初我父母还有7个子女一家9口住20平方米的老房子,现在我们第二代7个人加起来一共住了8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就是这30年来最直观的变化。祖业的重新振兴,离不开这30年来的改革开放,商业的繁荣和经济的腾飞同样也是30年来改革开放的结果。
再过一段时间,我们一家32口人的塑像就要立在中山路上了,中山路见证了我们家老店的起起伏伏,而我们一家人的经历,同样也见证着整个国家30年来由弱到强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