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看到你太高兴了。你还是一点儿都没变,真让人羡慕!要没有你在生活指导上的帮助,大学住校我肯定不习惯!”“呦,沈老师,我们的健美操队又获奖了。你真是‘武林高手’!”这不是‘哈里·波特’嘛,又成熟了不少啊。”
一阵嘻哈中,他们已经“勾肩搭背”起来,这哪是老师和学生?简直比兄弟姐妹还亲热。
这个月初,杭州市源清中学迎来建校十周年庆典。不过,没有锣鼓喧天、高朋满座,主角是老师和学生。这样另类的庆祝方式,让很多偶然路过学校的人感觉奇怪,太不像庆典了。但源清的老师和学生从来不觉得怪,它是学校十年来坚持的“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流露。
教育圈里有句名言: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让学生变好,老师先得学会改变自己。这正是三部电视剧带来的启发。源清中学校长张伟韬认为老师看电视剧也能做教育功课:学生学习,就要有《亮剑》里的知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成为好老师,就要学会《士兵突击》里的不抛弃、不放弃;跟“90后”学生走得近,得从《奋斗》中了解“80后”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是不循规蹈矩的“源清法则”,这个“法则”颠覆了所谓的好学生能成器、朽木不可雕的传统,这个“法则”让一茬一茬的源清学子带着乐学、感恩、向善的源清印记,进入大学乃至出国深造。“源清法则”向我们诠释了一个真理式的信条——没有永远不会变的学生,只有不会变的老师;会改变学生的老师,才是大智慧的老师。
改变关键词之快乐、勤勉
“江爸”的甜蜜负担
他,一个来自山区的教师,一个平凡的园丁,抹去平凡外表后露出不平凡的光芒。
三年光阴,在他的引导下,我们获得了知识;在他的鼓励下,我们学会了自强;在他的感化下,我们学会了宽容……每每看到毕业生在自己博客上写的这些文字,江志明老师都会感动得落泪。
江志明始终把自己当作忠诚学生的普通教师。几年来,学校给了他很多工作。先后曾担任生活老师、生活指导组组长、团干部、教导处副主任、团委副书记,后来又兼任班主任,学生老师都称他为“超人”。做过老师的都知道,班主任这活吃力不讨好,事无巨细,但江志明却真心说,自己是幸福的快乐的。他和学生朝夕相处,共同成长。高二(8)班是平行班,经过实验班调整,很多学生有挫折感,但他给了他们自信和努力的动力。他提出“人生没有借口”“今天你尽力了吗”“细节改变命运”的口号,并故意把标语贴在班里最醒目的地方,让学生下意识记住,经常性琢磨。高三这年,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找学生谈心,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帮学生释放压力,帮助他们设计个性化的复习规划和方法。清晨6:30左右,经常可以在学校的角落里看到他们班的学生在晨读。看到学生有可喜的变化,变得更自信并取得了好成绩,他心里的美无法用言语形容。2006年,江志明老师被评为杭州市“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很多毕业生回到母校,都会一口一个“江爸”十分亲热地称呼他。
眼睛“微笑”保护学生自尊
“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时,总能看到她最后一个从答疑教室里走出来,一手抱着厚厚的讲义,一手拿着一杯冷掉的菊花茶,讲义上还有一包拆开的润喉糖……不知怎的,毕业之后我就常常回忆到这一幕。”
这是一个女生对老师的回忆。文中的“她”是个年纪不大的女老师,名叫傅华丽。学生念念不忘,除了她的认真,还在于她的眼神。
“她有个绝招,就是用眼神说话,保护学生自尊心。以前上课时,只要班上有人开小差,或是不认真听讲,一看到老师的眼神,马上就专心听课了……”“布置题目时,做好后只要朝她看看,动动嘴把答案的口形做一下,她就会立马用眼神告诉你对不对。”
傅老师一直尝试着用眼睛交流。每个学生都不喜欢在同学面前被批评,尤其是课堂上。所以,傅老师上课基本都不点名批评学生,而是表扬学生。碰到课上有犯小错误的学生,一个眼神过去,就等于点名,学生一和她四目相对,当场明白。
一个微笑,对老师来说不难,但在学生眼里、心里,是一种亲切、轻松,学生的学习也将变成积极主动和乐于去做的事。傅老师说,用眼神和学生交流,很好地树立老师威信、威严,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减少师生对立情绪。点点滴滴的微笑,让学生树立信心,感到自己重要。虽然有些学生很怕看她的眼睛,其实他们心里明白,这背后,是傅老师全心全意的爱。但他们不知道,这微笑里,还有傅老师的幸福。
改变关键词之合作、励学
学生的老师,老师的老师
“怎么让学生有自我教育能力,我已经想了好几年时间。”王先珍老师做班主任的年头不长。有段时间她在想:能不能把自己从繁杂的班主任事务中解放出来,又不降低班级管理效率?能不能找到一条变他律为自律、变管教为引导的路子?
她坦诚地说,过去的实践有正有误。后来一次偶然聊天,让她彻底变了想法。2006年接手新高一不久,有一次在办公楼一楼大厅,王先珍碰到校长张伟韬,随口聊起班级管理的事。她清晰地记得,张校长说了一句话:不管什么样的班级管理模式,班级都需要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来统领。
是的。班级里没有能引领的思想不行。又是一次偶然,帮了她的忙,那是学生处主任万老师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当时有个学生把校服随意落在操场,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缺少“对物懂得珍惜,对人懂得感激”。说者无心,听着有意。王老师觉得这话有道理,能被周边的人和事所感动的人,也能接受老师的教育,其实这是教学生怎样做人。王先珍逐渐把这种思想渗透到日常班级管理中,时不时讲被学生感动的故事。
有一次她讲到:教室北窗很重,关起来很吃力,陈伟同学一天至少关三次,但从来没抱怨过,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感动。王先珍一边讲一边观察,几个曾坐过窗边的同学直点头。几年下来,王先珍一直用这种发现细节的方式改变学生,被学生称为“感动老师”。
你会发现,王先珍的想法的形成,来自偶然。说是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在源清,老师们抛开一切私心,能坦诚沟通,互传经验;还能充分利用“学情资源”,平等地与学生对话。白小珍老师就是一边向年轻老师传授管理经验,一边又向学生学习教学方式。她的一堂市级获奖的物理实验课,就是学生提供的多样设计给了她创新契机。在这些一次次的师生、师师头脑风暴中,老师们的“战斗力”变得越来越强。
“新手”上路一点不怵
十年前,源清只有潘璟一位历史老师。十年后的现在,历史组已经在杭州同行中小有名气。历史老师潘璟见证了全过程。
她还记得教地理的柳老师,第一次徒手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柳老师把着她的手,一点一点挪动粉笔,好像创造新作品一样……从一开始的“四不像”,慢慢到七大洲出现,再到亚洲,最后中国完整清晰勾勒出来。
从来没做过班主任,心急如焚的潘璟向陈老师讨教,陈老师毫无保留地教她办法。和学生交流必须耐心,必须要有爱心;学会换位思考;多给他们笑容……诀窍牢牢记住,班级也从无序到有序。到后来什么样的班到她手上,都能管理得井井有条。陈老师成了她的“管理师傅”。很快,潘璟老师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市教坛新秀。
新手上路,对学校管理难免有些陌生。刚入源清两年的吴爱武老师,已经带了两届毕业班,虽然是个有名的“救火队员”,但仍主动请教,十分虚心。当她评上市级先进时,与毕业四年就拿到市教坛新秀荣誉的潘璟心情一样:“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是我们‘源清人’的集体荣誉!”
源清始终关注教师的幸福成长,从最开始的师徒结对、外出培养、技能比武,到现在的名师讲座、结对特级、源清故事、案例评比、学陶小组、教师论坛、研究生进修,多样化培养平台的推出,源清已经形成了一支富有朝气拥有经验的好学之队。
改变关键词之有想法、有办法
事过“九”的耐心
这个世界上有想法的人比比皆是,但有想法又有办法的人就凤毛麟角。老师不是什么神,但要成为好老师,一定要“有想法、也有办法”。
这一点虞红明老师感受很深。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本书,书中写满了故事、写满了散文。老师要用心阅读,用心去交流,这样才能走进他们心里。
一个早晨,教室里很安静,小瑛正在轻轻地背英语单词,课桌角上放着一盒牛奶。突然她听到一阵“笃笃笃”的声音,抬头一看,虞红明老师正在轻轻地敲打桌面。小瑛迅速伸手把牛奶塞到书桌里,脸上写满了歉意。
“第九次了。”虞红明晃晃脑袋,微笑着看着小瑛。“虞老师,我再也不把牛奶放桌上了”。
自从班里提出非学习物品不放在课桌上以来,小瑛已经是八次把牛奶放到桌面上。但每一次,虞老师都没有批评过小瑛,每一次都重复着轻轻敲打桌面的动作。如果你问虞红明,为什么不直接批评学生。他会这样告诉你:“学生是天使,只是来到人间时沾上了一点泥土。”
虞红明的教育哲学中充满宽容。在他的班级里,学生可以自己挑选喜欢的座位,挑选喜欢的班级职务,主持好玩的特色班会,研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出版自己喜欢的文字。虞红明还陪着学生在树荫下操场上聊天,周日陪学生去爬山、逛商场,到学生家里修电脑,大雪天护送学生回家……
现在,虞红明事过“九”的故事已成为佳话。学生一届又一届,尽管届届不同,人人不同。耐心和宽容逐渐成了源清老师的“秘密武器”。
班级问题的“克星”
高一飞老师是源清的“元老”,在源清做了十年班主任,带了四届毕业生。就像解数学题一样,遇到什么难题、怎么不上进的学生,高一飞老师总会发现问题,并有办法找到最佳解法。
因为接触多,高老师对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看眼神表情就知道他们的想法”。但无论怎么调皮的学生,高一飞老师都不放弃。曾经有个高一期末数学考8分的学生,由于家庭特殊,性格内向、不合群,对学习根本没兴趣。高一飞好多次给他补课,谈话,家访,帮他找问题,甚至还帮他修复与母亲的隔阂。不久,男生像换了个人,常常问高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心里想法的?”后来男生高考数学得了112分,进了本科院校。
“我喜欢富有挑战的生活,每接一个班,都会把它看做是一次新的起点,找独特办法应对。”高一飞鼓励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学会沟通。看到学生上课睡觉,高一飞把他叫到办公室,学生以为要挨批了,但高一飞只是把他领到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睡。学生真的睡着了,但那以后上课再也没见他睡觉。两个学生上课讲话,高一飞把他们叫到办公室,让他们把感兴趣的话题聊完,一聊聊了一节半课。此后课堂上再没见过他们讲话了。
怪招频出,习惯不好的学生猝不及防。由点到面,班级的“问题”不攻自破。十年来,高一飞交了一份自认为满意的成绩单:所带班级两次被评为教育系统先进班,中考390分的学生高考得了585分,2008届他带的(2)班54人中52人考上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