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扭哈塞油!”(韩语你好),“空你基哇!”(日语你好),“Guten Tag!”(德语你好)……在大学寝室、校园、食堂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同学们见面打招呼不是汉语、英语,而是奥运会后开始风靡的小语种,这也逐渐成为了校园里靓丽的一景。
在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日语课的公共选修课上,在原本容纳50人的日语初级班,有了近150名同学报名。大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赵俊对记者说,这次选课没选上日语觉得很遗憾,“特别是因为奥运会期间看到很多国家的运动员来中国参赛,就很想多学一下其他国家的语言”。
日语老师宋翔说:“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出乎我的意料。相比往年,今年选修日语课的同学多了近3倍。奥运应该是一种影响,但不少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学好小语种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对学生学习语言有推动作用。”
大学生热衷于学习小语种的原因何在?在东方学院校园内,简单的随机调查点破“玄机”。调查现实,有42%的同学认为多学一门语言就多一种就业的选择,41%的同学觉得学习小语种是建立在喜欢这门语言或者这个国家的基础上。而为了留学深造和为外企工作奠定基础各占10%左右,只有2%的同学认为这是研究某领域的需求。可见,如今大学生为自己的未来有更多的想法和打算,不管是为以后的就业铺路,还是出于兴趣,都能看出小语种发展的长期趋势,小语种热成为了继考证热之后大学生的“新宠”。
对此,东方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伏晓红老师认为:“小语种热应了那句老话‘物以稀为贵’,不少外贸公司会更青睐擅长小语种的人才,这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新筹码,面对这股热潮学生应该冷静对待,不要盲目,在确定好自己的目标方向后再作打算,学习的过程更需要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