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无锡)吴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第四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昨天下午在无锡召开,文化线路遗产成为国内外文物保护界140多位与会专家领导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届时还将发布《关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无锡倡议》。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会上指出,文化线路遗产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被认为是拓展文化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的发展成果,社会各界应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认真对待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会议透露,备受关注的京杭大运河最早于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
听到的
国外申报文化线路遗产风生水起
据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行动指南》中指出,文化线路遗产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一定时间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于2003年设立了文化线路遗产项目申报,对陆地道路、水道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等文化线路遗产进行保护,自此引发了世界各国的申报热潮。
目前,西班牙的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拉朝圣之路、法国的米迪运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防御战线、奥地利的塞默林铁路、印度的大吉岭铁路、阿曼的乳香之路、日本的纪纪伊山脉圣地和朝圣之路、以色列的香料之路等,相继列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名录》,内容涵盖宗教、交通、商业路线等。
单霁翔表示,文化线路遗产保护有利于整合文化遗产资源,提升文化遗产价值,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发展。人类历史上,许多文化线路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交流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如何保护“文化线路”,正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研究方向。
看到的
京杭大运河最早2014年申遗
文化线路遗产的申报,也给我国申报“世遗”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代栈道以及横亘于云南和越南的滇越铁路等这些串联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目前都已排上了申遗议事日程。
“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的《遗产运河名录》中,用了十多个‘数一数二’来形容京杭大运河在世界运河中的独特地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完全可以浓缩在这条人工大运河中,不仅起到了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融合、民族团结的作用,而且工程价值极高,无论是堤防还是“以堤束水、以水束沙”治水理念,放眼现在都有极高的研究借鉴意义。
张廷皓说,大运河申遗不成问题,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国家对此非常重视,还专门成立了省部级联席会议,不定期对运河申遗工作进行研讨。目前运河沿线的地级市都在按统一标准做编制规划工作,今年6月30日前完成。随后再是省级和国家级进行审理,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于2014年正式提出申报。
至于为何还要等上5年时间,张廷皓解释,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世界遗产,是一次科学严谨的文化实践。要充分考虑大运河的内涵和外延尚不完全清晰的现状,进一步深入开展资源调查,进行价值评估;充分考虑大运河长期受自然和人为破坏、保存现状不甚理想的现状,着力于保护大运河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充分考虑大运河多头并管、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管理机制的现状,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充分考虑大运河保护缺少相应的保护规划和专项管理法规的现状,做好大运河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大运河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充分考虑沿线城市缺少文化特色、呈现趋同化倾向的现状,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恢复和保留原来的文化多元性;充分考虑大运河保护工作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现状,深入开展京杭大运河保护宣传教育工作,鼓励公众和社区参与大运河申遗。
想到的
文化线路遗产保护任重道远
专家也指出,目前对“文化线路”还存在理解上的混淆,缺乏清晰的界定。同时,由于每个国家每次只能申请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而许多跨国界的文化线路,很难得到沿线多个国家的共同积极参与。这也增加了文化线路的保护难度。
这样的例子很多。位于南美洲的千年古道印加之路,涉及了阿根廷、秘鲁等10个国家,对于这条“文化线路”的申报,各国都高调响应,但实际进展缓慢。发源于中国的丝绸之路,中国已经启动了申报工作,但与会专家同样表示,“对其他国家的积极性不抱太大希望”。
“文化线路”的保护思路体现了统一、共享和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它有赖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理解和交流,同时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进行更好的合作。这不仅符合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伟大事业,更对人类的和平与繁荣提供了更宽广的活动平台。
但在“每个国家每次只能申请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游戏规则中,对于很多国家而言,实在有点保护不过来。如果可能的话,真希望把这个规则改改,反正都是人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