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3日讯(通讯员 宣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刚刚在湖州师院掀起之时,一个好消息传来,浙江省卫生厅和教育厅确定了三个农村实用医学人才培养基地,湖州师院医学院作为浙江省最早开展定向培养农村实用医学人才的单位,成为全省三个基地之一。目前,该校已有来自湖州、宁波等地200多名定向生在读,今年还将为湖州市继续培养100名左右的农村社区卫生人才,并与舟山市卫生局签订了40名学生的培养协议,与嘉兴市卫生局达成了定向培养合作意向。欣喜之余,怎样建好基地,怎样为地方培养好农村实用医学人才,学院领导班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正视问题 破解难题
在制定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过程中,学院就把如何建设好农村实用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作为一个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开始积极挖掘兄弟院校的经验和优势,努力寻找自身发展的先发优势和存在问题,学先进、找差距、理思路、明方向。
湖州师院农村实用医学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起步相对较早,2007年3月,湖州市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工作的意见》,连续三年实行由政府出资、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优惠政策,学院在全省率先开始为地方培养定向就业的农村实用医学人才。但师院农村实用医学人才培养的软肋也很明显,那就是临床医学专业起步较晚,2004年才正式开始招生,地理优势又没有,直接影响到生源数量和质量。
农村实用医学人才以地方定向培养为主,因此,开发和占有生源市场至关重要。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以来,医学院与学校招生就业处已联系走访了宁波、嘉兴、绍兴等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了解当地农村实用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院领导班子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凝聚共识,在专题调研中理清思路,经过充分讨论后,明确提出了借力发展的战术选择,借地方之力,建设好农村实用医学人才培养基地。
借力发展 校地共育
在借力发展的基础上,学院探索建立“校地共育”的农村实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即立足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实际,让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直接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堂教学、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等全过程,把医学院的教育资源优势、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优势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优势整体发挥出来,保证学院培养的社区医学专业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前,先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了解政策导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要求,并随时根据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微调。其次,根据社区医学专业人才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构建和完善以“一优化、两加强”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共同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学院在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会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邀请了湖州市卫生局两位副局长分别为学生作报告,使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和要求,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服务农村意识和综合卫生服务意识。
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学院在湖州市中心医院、第一医院和疾控中心选拔一批学历职称较高、具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热心教学的医护骨干担任临床兼职教师。现已有20余人次参与外科学、内科学、农村常见病防治、康复医学、农村卫生事业管理、社区急诊等10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学习实践阶段主要由医学院负责,采用课堂教学、实验室开放、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等形式。校外实习阶段由医学院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共同负责。从实习点的筛选、实习基地师资培训到实习学生安排、管理和教育等,学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实习单位三方通力合作,共育有用人才。
抢抓机遇 完善模式
今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地区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地方政府与医学院校联合制定为农村乡(镇)、村卫生机构培养卫生人才方案。”这些都为临床(社区)医学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针对以上形势,学院提出“抢抓发展机遇,加强特色建设,完善培养模式”的专业发展思路,一是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紧紧抓住中央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村医学人才培养高度重视的利好时机,制定对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并积极申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卫生部门合作,取得政策支持;加强与医疗卫生单位的合作,与附属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单位签定教学合作协议;遴选和建设一批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社区教学示范基地;学院临床专任教师和临床兼职教师实行交叉任职,实现人才科学合理流动。三是构建农村社区医学实用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课程,深化教学改革,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成立一支主要由实践基地医务人员组成的临床实践师资队伍,加强对临床(社区)医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形成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校地共育”模式得到了合作地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肯定,也很受师生欢迎。农村社区医学方向学生普遍认为,他们得到了学院和地方的双重重视,享受好的地方照顾政策、好的学校培育机制,能力和素质提高较快。同时,他们也深感政府与学校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为他们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他们更加懂得努力学习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做到真正全面适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