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17日讯
为了切实抓好农村饮用水工程,彻底改善农村饮水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开化县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破解农村农村饮用水工作难题。从工程实施至今,开化县已累计投入资金6800万元,建成集镇水厂5座,村级饮用水工程250个,让农村17.1万老百姓喝上清洁、便捷、安全的饮用水,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民自身发展,深受山区群众拥护好评。
招一:政府引导,乡村自筹,“三资”机制确保工程动得起。
“工程必须上,钱从哪里来?”,开化属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经济总量小,财政底子薄,乡村集体经济差,工程建设资金不足成为困扰农村饮用水工作开展的“瓶颈”。为此,开化积极拓宽农民饮用水工程投入渠道,在资金筹集上,采取“财政补助一点、市场吸纳一点,村里投入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坚持政府补助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经营,鼓励受益者以出工、出资、出地等方式参与建设。除取得省厅大力支持补助外,主要通过“三资”渠道,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难题,确保工程动得起。
财政补资:明确从2006年起,在规划建设年度内,县财政每年按受益人口每人不低于100元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2009年实施受益人口5.6万人,县财政配套560万元。
乡村筹资: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整合项目建设,增加投入,各受益村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发动全村受益群众、个体老板和私营企业主筹资或捐赠资助。
市场纳资: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组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饮用水工程投资建设,如马金集镇水厂、池淮水厂、苏庄和村头镇集镇饮用水工程,都是通过项目包装,由业主独资或合股兴建。
招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三型”模式确保工程建得实。
开化地处浙西山区,县域面积广,地形复杂,行政村、自然村村落分散,基础设施共享度不高,相对与平原地区来说,建设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单位投资大、成本高。因此,项目规划不可因循守旧,千篇一律,建设模式、设计方案上要尽量优化,注重实效。因此,开化在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项目规划中,根据山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逐步探索出适合开化实际的三种不同模式,确保工程建得成。
城郊型乡村:通过扩大城市供水工程规模和供水能力,管网向农村辐射延伸,实行集中联片供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实现农村饮用水与城乡镇同网同质,如城关、华埠一线的农村基本采用城网延伸的办法解决饮用水问题。
基础好乡村:根据地域和水源状况,采用联村、单村或以自然村为单位实行分散式供水或集中、分散混合型供水,兴建乡镇水厂、村级水厂,既能节省工程建管成本,提高资源水利用率,又能确保饮用水需求和安全。全县约70%的村采用此种模式。
偏远差山村:通过下山脱贫、异地解决饮用水问题,短期内无法迁建的,采取就地简易原则,通过建设水源工程,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实行联户供水。这种模式对地处高山、远山的偏僻落后乡村有较好的实用效果。
招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三项”措施确保工程管得好。
饮水思源,更要思“远”。搞好农村饮用水工程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是确保工程永续利用,农民长期受益的关键。开化在吸取历次农村改水失败的惨痛教训后,更加地注重饮用水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通过建章立制,专人管护,定期监测,确保工程管得好。
明晰权职。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所有”的原则,建立责权明确的管理体制,明晰产权,明确职责。凡个体业主投资兴建的,其产权、经营权均归投资者所有,物价部门统一定价,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村集体投入的其产权归村集体所有,经营管理权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水费收入建立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
专人管护。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由村民代表大会制定饮用水的管理办法,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实行有偿供水,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做到水价、水质、水量“三公开”制度。并因地制宜,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以水养水的新机制。如桐村镇新村饮用水工程,采取买断管理权的形式进行管理,30年不变。张湾乡潭头村饮用水工程,针对农户用水量偏小,每年的管网维护和管理费用较大的实际问题,村两委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确定如每户每年的水费低于20元的,都按20元收取。
加强监测。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水质的保护,定期、定点对农村供水水源、饮水水质进行检验。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处理程序,落实组织、技术、物资,适时开展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对重大饮用水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真正把农民饮用水工程建成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利民、福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