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30日讯
缙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农民保障和农村发展四个重点,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劳动力素质、优化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农村环境,持续加力做好“保民生”文章。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该县立足山区实际、制定扶持政策,深入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工程”,扎实开展产业强乡(镇)、强村创建活动。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高山蔬菜、食用菌、中药材、席草等支柱农产品,全县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各自优势农产品,如大洋镇充分利用气候、水源、土壤等独特条件,发展高山茭白种植,面积达3500亩,茭农平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有的农户收入达5万余元。全县利用荒山荒地扩大特色农产品规模种植,发展各类名优水果8.56万亩,茶叶3.79万亩,蚕桑4.67万亩,“浙八味”优质中药材1万亩,优化了全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该县还依托境内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仙都,有河阳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些优势,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合理安排基地布局,丰富农业种养项目,开发“农家乐”景点。如位于仙都风景区的投资800余万元的天寿山庄,建设了休闲娱乐、禽畜养殖、有机蔬菜和水果种植四大功能区,开发种植基地400亩,养殖基地120亩,休闲观光农业基地30亩,使种养游有机结合。
优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就业率。加大农村人才培养力度,继续做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实施“百名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百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百名乡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对接现代农业和转移就业,为农村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实施与就业挂钩的企业扶持政策,稳定现有就业岗位,鼓励吸纳更多劳动力。积极落实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低保家庭的各项就业帮扶政策,加强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再就业培训,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上半年实现农民异地转移就业9796人,解决农民就业岗位3251个,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755个,505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优化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覆盖面。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能转换”的要求,建立健全农村社保体系。充分发挥惠民医院作用,对城乡低保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三无”五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实行就医“十免十减半”政策。对生活困难的重度残疾人落实基本生活保障,今年将对117名贫困残疾人给予免费助听助行助明,落实199名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作,资助1万名低收入家庭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350元;对9000名困难家庭学生进行助学券补助,免除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农村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目前已实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到280元和168元,农村低保扩面率达57.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200元和142元。
优化农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该县把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治本之策、重民生的关键之举。切实加强规划引导,大力推进旧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有效解决农民建房难和“空心村”问题。今年要完成农村危旧房房改造11260户(批建完成新房比例达到50%),其中农村低保标准120%以下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4418户,占全市的近1/4。截止目前,完成37个旧村改造中的25个村庄规划并通过会审,目前已经投入施工,另10个村庄规划方案待会审,2个村庄在编中。农房批建方面,新批732宗,拆建355,累计完成1087宗。同时,按照“三清四改五有”要求扎实开展新一轮村庄整治,目前已完成村庄地形图测绘94个村,全部完成县50个整治村庄的规划并通过会审。2008年创建省级农村新社区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3个,建成环境综合整治村50个、污水处理提升村17个,农村垃圾集中收集率超过85%,累计完成7个电气化乡镇和199个电气化村改造,成为全市首个省级新农村电气化县。加快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了1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困难村康庄工程补助标准,建成农村公路路基路面230公里,公路通村率和通村公路硬化率分别达到84.8%和81.3%,不断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