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企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是运用现代流通方式和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一项重要载体。工程实施时间为三年,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打造全省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免费开展“旺铺”电子商务服务体验活动;三是优惠提供“诚信通”电子商务服务;四是免费开展“百场万企”电子商务培训;五是赠送“中国供应商”增值服务。
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贯彻国家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而制定的一系列重点产业规划,包括汽车、船舶、钢铁、石化、装备、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轻工、纺织、建材、医药等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
现代产业集群:是块状经济的高级形态,具有较强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较低的交易成本。与传统块状经济相比,现代产业集群一般拥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集聚优势、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撑优势、资源共享的市场网络优势、节能减排的生态优势等六大竞争优势。
服务外包:是指企业将信息服务、应用管理和商业流程等业务,发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以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政策性、引导性基金,其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逐级放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促进国内外优质创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向浙江聚集,推进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省科研创新基地:核心区块位于杭州临安经济开发区北侧,规划面积2.07平方公里,远景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建设目标是: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集聚一批高层次研发人才,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检测中心,把省科创基地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创新要素最活跃的研发基地之一。
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是指政府通过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小企业贷款而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且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在2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而建立的补偿机制。省财政设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市、县财政配套出资,每年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小企业贷款净增额予以补偿。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探索国际贸易便利化体制和贸工联动发展新机制,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义乌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重点在建设先进展示交易平台、构筑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创新商贸监管服务方面先行先试,力争在建立与小商品国际贸易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服务平台、贸易方式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率先建成贸易流通便捷、平台功能完善、服务管理一流的小商品国际贸易试验区,为完善国际贸易体系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目前,我省正在积极争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为国家试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浙委〔2009〕95号),在各设区市及义乌市开展11个方面的改革试点,杭州市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宁波市开展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温州、台州市开展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湖州市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市开展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绍兴市开展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金华市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衢州市开展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舟山市开展海洋开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丽水市开展生态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义乌市开展国际贸易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小额贷款公司:是指依法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目的是为了规范引导民间融资,缓解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相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的新兴产业,它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国家已将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七大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是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要求,结合浙江实际,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认定方法,综合评价认定成长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在融资担保、创业辅导、技术创新、品牌培育、协作配套、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促进成长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大、做强、做精,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源。
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2009年11月,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复同意我省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首个试点省份。试点工作的目的是以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通过实施“八个一批”为抓手,即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一批大院名校大企业共建创新载体、提升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实施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科技专项、推广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和共性技术、培育造就一批企业创新人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幅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