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7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昨天,吕祖善省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出现了“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发展。”
全程参与《政府工作报告》起草、修订的浙江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也表明省政府开始注重民间资本的回流与投资。
昨天,温州一家中小企业的老板卢功洋,特意从温州赶到杭州,他是要找一个人——省人大代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目的是想知道,口袋里的钱怎么用。
周德文,温商研究专家,他说,根据有关机构预测,浙江民间资本高达8000—10000亿元,仅温州人手中大约拥有6000亿元。
2010年,这笔巨额民间资本怎么用,如何用好这笔资金,不仅仅是摆在浙商,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新问题。
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如何吸引,如何支持,这不仅仅是个问题,还是对政府的考验。
A
成因
成本太高,浙商纷纷出逃
卢功洋,大洋汽车电器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汽车电子电器配件加工。昨天中午,他从温州赶到杭州,为的就是向周德文请教。
“口袋里有点钱,不知道是扩大企业规模呢还是往外投资,左右为难啊。”卢功洋说。
现在土地价格高,像温州一亩土地要好几百万,如果发展实业,继续做传统产业,成本太高,所以不少浙商纷纷“出逃”。卢功洋也在考虑,他是否要“出逃”浙江。
我要投资不要投机
那么,出去就安全了吗?
温州商人是大胆的,没有政府引导的情况下,凭着眼光和闯劲,做出不小的事业。
在卢功洋看来,这样的投资方式更像是投机,风险很大。
如山西煤改风波、迪拜危机,让大胆的温州商人不得不把大量资金存到银行。
“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创办起来,一步步走到现在,不容易啊。我想要的是投资,不是投机,投资是在政府引导下的。”
卢功洋眼下有一项投资计划——海南三亚“凤凰岛项目”,他打算到海南投资房地产,“这就是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的投资,如果浙江本地多一些这样的引导,我就不用烦钱怎么花了。”
吸引浙商回浙
确实有难度
有这么一种说法,温州有一个温州,温州的外面还有一个温州。这是目前浙商投资的总体现状。
浙江有400万省外“浙商”和100万海外“浙商”。目前,已在29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浙江商会。
根据有关方面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浙商民营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总额已达1.95万亿元,为同期浙江GDP总量的93%、全国GDP总量的6.5%。
“能把这些企业吸引回来,对浙江发展是非常好的,但确实有难度。”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省卫生厅副厅长叶真说。
叶真是温州人,对总部经济在浙江发展难,深有感触,“温州人不愿意在浙江本土投资,因为经济环境没有外面好。”
因此,九三学社浙江省委会今年“两会”拿出一项提案,就是针对打造“浙商总部经济”,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
B
建议
浙商其实很想回家投资
“不愿意在浙江投资,不代表他们不想在浙江投资。”叶真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以来,一大批浙江人外出发展,闯荡市场。目前,这批“浙商”年龄大了,落叶归根的念头让他们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发展。
绝大多数省外、海外浙商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在海外,甚至上海、北京、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并没有受到重视和礼遇,比如山西煤改。
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外包括国内许多地区经济发展总体环境不是很好,更激发了省外浙商回乡发展的热情。
事实上,早在200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启动实施了“省外浙商回归工程”,鼓励在外发展并壮大的浙江籍资本,回乡投资创业。
“有部分在外浙商回乡创业,投资总额达数百亿元。”叶真说。
“回归项目大都规模不大,是比较低层次的回归,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总部经济。”
非常需要政府的引导
周德文在两会上有多项议案、建议,其中一项是《政府应重视引导民间资本的投资》。
“我们温州人比较关注政策,还是受重创。”周德文说。
民营企业遇到的风险,大多来自投资和经营方面,但在2009年,给他们的教训是政策风险远远大于投资和经营的风险。
除山西煤改事件,其他区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各省公路投资,以前民间资本可参与投资,相应地给了他们十年或者二十年公路收费权。但现在,很多地方把民营企业挤出去,把已经投资的钱退还给他们。
“我们的浙商资本在外接连经受打击,目前处于一个彷徨阶段,正在寻找下一个目标,非常需要政府的引导。”周德文说。
C
出路
怎么让想回家的浙商回来?
提案建议把此前推进“省外浙商回归工程”的重点,放在吸引“浙商”总部的回归上。研究确定“十二五”时期引进的具体数目、政策措施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性鼓励文件,全面打造“浙商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不是说所有投资全部回乡,你可以把投资放出去,但最核心的总部,如研发、营销要留在本土。”叶真说。
研发、营销不同与制造生产,它所需要的只是一层楼、一个办事处,而不是大片的土地。这就降低了政策支持的难度,政府也许拿不出很多土地让利浙商,但可以拿出一层写字楼,为浙商提供零租金服务。
另外,提案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同省外浙商的联络联系,建议在现有的全国浙江企业联合会、商会、促进会基础上,组建成立“浙商总会”,借助这一社团组织吸引更多省外、海外浙商企业总部回归。
D
思考
浙商民间资本往哪里去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支持浙商回归创业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和专业市场等平台拓展市场,鼓励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和产品展示,吸引境外采购商到浙江设立采购中心。
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支持优势企业并购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经贸合作区,支持工程建设与制造企业联手拓展国际市场。
昨天下午,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代表,参加省人代会温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代表们纷纷对引导民营资本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苍南县县长黄寿龙与省人大代表、鹿城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王立彤都建议,增加小额贷款公司。
“就目前来说,试点还不够。”黄寿龙代表说。
省人大代表、乐清市委书记潘孝政说,“小额贷款公司乐清目前只有2家,而企业却有136家,申请还得报名、排队,‘高分录取’,我建议再增加一些。”
建立“浙江民间投资促进法”
“2009年是个转折点,值得反思,但在教训之后,浙商投资会越来越理智。”周德文说。
浙商今后投资出路,就在于转型。
“我认为实业家迟早要走向投资家的,全国的银行改制、小额贷款公司、农村合作社的改制,这里面都有浙商资本的痕迹。”周德文说。
金融领域是资本转型的一个重要出路,另外也包括创投领域的投资。民间资本这几年对投资领域的创投公司、基金项目,兴趣都很浓厚。当前,仅温州资本就有1500亿元进入创投领域,在金融领域至少有1000亿元。
但民间资本也没有放弃实业,今后除了传统产业,还要积极培育新型产业,比如石化、IT、生物工程、新能源。
当然,在浙商投资转型的同时,政府引导、政策保障也非常重要。
周德文建议建立“浙江民间投资促进法”,将民间投资引导到国家鼓励和支持的产业上去,遏制民间资本的盲目运作,并在法律层面,对民间资本的法律主体地位予以确认,“浙江企业为什么不愿意回来,政策优惠不如别人,是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还要有好项目,都说靓女先嫁,企业家是看重好项目,才会来投资,所以周德文还建议政府建立一个投资项目库。
降低“铁、公、基”门槛
省人大代表、宁波市工商联主席崔秀玲,将2009年的民营资本投资,比作一扇“玻璃门”。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烈、行业准入限制较多、融资渠道不畅通、服务不到位……她梳理出的问题一长串。昨天,她将一纸“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建议”,提交到省两会。
民间将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称为“铁公鸡”。“这些行业,一般都是垄断行业,民营资本难以进入。”为此,崔秀玲拿出一组数据:去年,民营资本进入电、煤、气、水等领域的民营企业占比例只有1.1%,进入金融业的只有0.1%,进入公共设施领域的只有0.4%。
“这些行业恰恰是利润较高、进入欲望强烈的领域。”崔秀玲说,这种垄断行业的壁垒、行业准入的限制等体制机制障碍大大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大规模启动。
“更多的民营资本只能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中。”她说。
一些民间投资项目审批慢、手续复杂、过程冗长,造成民间投资的成本高、周期长,这也降低了民间投资的效率。
崔秀玲建议,尽快修订政府投资核准目录,降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等领域的门槛。
消除投资领域中对民间资本的进入壁垒,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
将一批基地型、龙头型特大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完善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