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村官邢秀龙创建食用菌基地,带领乡亲一起致富。 新华社发 |
浙江日报5月6日讯 日前,浙江大学300名大学生对我省10个地区(除舟山外)近1000位大学生村官进行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3%的当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表示“满意”或“很满意”;77.6%的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在基层的收获很多,70.20%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官经历”对他的成长和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有55.74%的大学生村官也表达了对前途不确定的担忧。43.7%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合同期满后想考公务员,18.9%的大学生村官选择续签,16.4%选择自主创业。
这些年,他们过得怎么样?3年期满后又将奔赴何方?
今年4月,台州黄岩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合同到期。近日,记者专程赶往黄岩进行实地采访,了解这个群体的实际工作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出路打算。
有艰辛,也有收获
2007年4月,黄岩区第一批28名大学生村官上任。3年后,其中有15人已通过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等各种途径离开。
根据一份名单,记者陆续与13位村官中的11位,进行面对面交流和电话采访。在与记者的对话中,这批今年4月到期却还未续签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选择了继续观望,明确表示希望留下的有4位。
现任上郑乡下余村村支书的张杭军是其中一个。8个月前,他不仅成功入选村“两委”,从“二传手”成了“当家人”,还和乡里的另外10位大学生村官,每人自筹5000元承包了40亩土地,并带动乡里村民种了500亩猕猴桃。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创业了。当村官的3年,张杭军养过两年的獭兔,养过半年多的溪鱼,还做过杨梅营销……几经摸爬滚打,在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后,他决定和村民一起发展规模农业,走产业化道路。
张杭军说,这3年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从刚开始的失落、迷惘,到现在自己的进步,给村里带来的点滴变化,他终于有了成就感。
比张杭军早一年进入所在村“两委”班子的富山乡半山村村官张海珠,今年刚刚考取乡镇公务员,回顾这3年,她觉得辛苦,但收获蛮多。
“刚来时啥都不懂,边看边学。”张海珠告诉记者,“其实也不难,多了解村民家里的情况,多帮他们,他们会感觉到,工作也好做了。”从一开始跟在村支书后面,到独立处理邻里矛盾,小姑娘成长迅速,现在,村民们有事都愿意找她商量,这让张海珠很有成就感。
“我想为农村服务。”这段村官经历,让张海珠下定决心继续从事农村工作。
有喜悦,也有忧虑
3年,有喜悦,但这批年轻人也有忧虑。
采访中,记者从大学生村官们口中听到最多的,是“现实”两字。
记者了解到,黄岩区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今年平均年龄27周岁,在任的13位村官已经生育的女性有3位,5位男性全部没有结婚。北洋镇群联村村官李惠刚表示,他“不敢”考虑个人问题。
“本科生1800元、专科生1600元,这样的收入,即使在农村也不算怎么样。”人高马大的李惠刚谈到自己经济上的窘况,有点黯然。但他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成长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
现在澄江街道葛村当村官的卢静晓对自己的未来还有些迷茫。3年来,虽然自己感觉有所成长,但今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的磨炼。对于未来到底往何处去,卢静晓说自己还没想好。
待得住,也要流得动
对大学生村官的“进”与“出”问题,有专家认为,政府有关部门要让他们既“待得住”,又“流得动”,应该为少部分适合留下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留下来继续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而大多数已经得到锻炼与培养的大学生,应该到更加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工作,从而让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去接受培养与锻炼,形成良性循环。
“可以看到,大学生村官计划确实为他们本身和农村发展带来了很大变化。而第一批村官的情况,又将直接影响后来人的选择。”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钱文荣希望,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和出路。
他认为,各级政府部门要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大学生村官“待得住”;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让他们“干得好”;优先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让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流得动”,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顺利实施。
记者从近日举行的我省大学生“村官”工作座谈会上获悉,从2006年开始统一组织选聘大学生“村官”至今,全省已累计选聘23458人,到去年底在岗的有20407人,其中在农村工作的16479人。据初步统计,全省已有972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有两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公开选拔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大学生“村官”中还涌现出一批带领村民创业致富的优秀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