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专业市场和中小企业比较发达的特色优势,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随着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等的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使浙江长期累积的发展空间散、产业层次低、大项目少、企业规模小、增长后劲乏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对此,省委、省政府经过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等特色优势,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并提出“坚持把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突破口,正确处理好增强优势与转化劣势的关系”。
省委、省政府把“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分别写入2010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原则,充分表明这一决策部署的极端重要性。这是浙江从进入新阶段解决新问题的新省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是推动“凤凰涅槃”、实现“腾笼换鸟”的切入点,是发挥原有优势并增创新优势、推动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的关键之举。抓好一批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不仅有利于浙江保持今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而且对长远发展都会产生深远影响。全省上下应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结合各地实际和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扎实推进这“四大”建设,切实增强浙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
扎实推进大平台建设努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推进新一轮发展,空间至关重要。今后10到20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及浙江还将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如果没有大平台大空间,就难以实现大发展大提高。因此,浙江应把大平台建设作为省级发展战略来谋划布局,积极挖掘潜力,抓好一批事关全局、带动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式的大平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大平台拓展新空间要创新思路。必须清醒看到,浙江的土地尤其是耕地资源极其短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繁重,要调减85%的基本农田保护率几无可能,所以必须另辟蹊径,充分挖掘、利用浙江山海资源丰富、低丘缓坡和滩涂众多的优势,向山地要空间,向滩涂要空间。据省咨询委调查,全省现有可围滩涂资源391万亩,如果再深1米围涂,还可再造199万亩。另有坡度在5°—14°低丘缓坡资源765万亩,可用于建设用地344万亩,总计接近1000万亩,发展空间潜力还很大。据三门县介绍,目前该县可开发的滩涂资源有200多平方多公里,如果加上三门湾北部宁海、象山两县的滩涂资源,合计在500平方公里以上,具有建设大平台的天然条件。因此,宁波、温州、台州、舟山、杭州、嘉兴等沿海地区,应以丰富的滩涂资源为基础,统筹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平台。金华、衢州等浙中地区应以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为基础,结合浙中城市群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个新平台。利用这些新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全国战略意义的产业基地、研发基地、创新基地,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建设。
建设大平台拓展新空间要做好盘活土地存量的文章。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同时,深入推进“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通过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土地整理等造地工程,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中拓展发展空间。
要积极稳妥做好开发区扩容试点,加快推进梅山保税港区、杭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探索在有条件的开发区内设立国别(地区)园区,实行定向定点吸引外资的招商模式,推进浙江“品牌开发区”、“集约用地示范开发区”、“生态开发区(园区)”创建工作。要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鼓励“腾笼换鸟”,发展立体式厂房,在存量土地上形成更大的产出。
建设大平台拓展新空间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快推进,早见成效。大平台建设应从省级战略层面来统筹规划,有关部门要尽快编制出台总体规划和政策意见,明确全省大平台建设的总体布局、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省领导联系大平台建设工作制度,积极推进一批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扎实推进大产业建设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经济转型升级的根基是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和提升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发展的紧迫任务,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这里的大产业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和把握,第一个层面是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代表的三大产业,这方面要继续按照“稳定优化一产、主攻调整二产、提升扩展三产”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二个层面是三次产业内部的产业或行业,如农业可细分为农林牧副渔5业、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12业以及前后加工业服务业等;工业按省内统计分类有38个,重点是改造提升轻纺、装备、水泥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即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也可分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是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三次产业内部的产业或行业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一些有特色优势小行业做大做强。第三个层面是依托大平台建设或块状经济基础加快培育形成的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即产业空间集聚化,这方面应作为今后推进大产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之所以提出把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大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主要是考虑要从根本上解决浙江过去30年由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遗留下来的生产力布局离散的问题,没有空间集聚的大产业发展是难以实现的。发展空间集聚的大产业与大平台建设是密切相关的,离不开现有块状经济集聚区、开发区、保税区等的整合提升。如杭州规划建设500平方公里的大江东新城,其中工业用地约100平方公里,主要发展汽车、重大装备等制造业,陆海空并举的大物流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每平方公里的工业产值目标将超过100亿元,就是通过空间整合来发展大产业。
当然,浙江发展大产业的空间应该进一步向沿海地区转移。这是因为,下一步中国区域发展的潜力在沿海,空间在沿海,出路在沿海,竞争也在沿海。目前,自北向南的沿海省市纷纷把发展重点向沿海地区转移,许多省市还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这对我省发展沿海大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浙江发展沿海大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首先是港口资源丰富,拥有能够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的深水岸线占全国的1/3,其中可建10万吨级深水泊位100个,居全国第一,十分适合发展大运输量的临港大工业。其次是块状经济发达,同一或相关产业发展的区域集中度高,这些块状经济对原材料和机械设备需求量很大,易于产业向上游延伸,如生产低压电器向生产中高压设备,生产汽摩配件向生产整车,生产纺织面料向生产PTA和纺织机械等重化工业领域延伸。第三是民营企业成长性好,已具备了向装备制造等大工业领域发展的实力,如吉利集团的汽车、万向集团的汽车配件,恒逸集团的聚酯,正泰集团的电器设备等,都具有向大工业发展的趋势。对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加快发展沿海大产业,带动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
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牛鼻子,对拉动有效投资较快增长,扩大就业和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要解决多年来形成的投资增长乏力、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和问题,必须抓紧实施一批事关长远、经济支撑力强的大项目。
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首先是扎实抓好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大力推进以“六线两枢纽”为重点的铁路项目和一批航道、公路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便捷、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积极推进核电等电源项目和电网建设,力争新开工建设电力装机350万千瓦,加快“两房建设”步伐。其次是积极扩大社会投资,认真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拓宽民间投资渠道,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努力引进一批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三是加强和改进投资管理,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实施好2010年上报国家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报批工作,加快一批省审批、核准的项目前期工作,同时还要加快编制“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重点推进农林水利、大交通网络、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大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还有一个核心和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扎实推进制造业的大项目建设。这是因为,浙江在这几年较低投资增长中,制造业投资比重相对更低,基础设施投资比重相对还高一点。比如,浙江“十一五”规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中产业类项目比重只有13%,近三年来,浙江与山东、江苏相比,制造业投资比重低8—10个百分点,而基础设施比重高出9—15个百分点。尤其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浙江制造业投资快速下滑,2009年1—9月,制造业投资仅增长5.2%,低于基础设施投资18个百分点,究其原因是缺少战略性的重大制造业项目。为此,浙江下一步应在抓好“铁、公、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把加快制造业大项目建设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一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和临港大工业建设项目等,为当前和今后浙江的转型发展打基础,上水平,增后劲。
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做强做大龙头企业
浙江中小企业十分发达,这是优势。但由于缺少大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基本处于低、散、弱的状态。因此,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大企业,对优化浙江的企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提高中小企业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等至关重要。
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首先必须提高对大企业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毋庸置疑,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在数量、吸纳就业、技术创新、提供税收等方面都是占绝对优势的。但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不在于中小企业占优势,而在于拥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一个国家或地区以大带小的企业结构与有小无大的企业结构,在市场竞争力上是不能同日而语的。道理很简单,大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稀缺资源,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既有自主创新实力,又有强烈的创新需求和动力,有能力整合、提升和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如美国波音公司可以带动全球145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每投入1美元的研发经费,5年后其综合收益高达34美元;每投入1万美元,10年后就可以产生50万美元至80万美元的收益;关联产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是飞机生产直接效益的15倍。浙江只有培育发展一批大企业,才能把大量的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纳入其产业链,使离散的中小企业和并联的块状经济聚合起来、串联起来,提升中小企业和块状经济的发展水平。
扎实推进大企业建设,应实行重点培育和积极引进并举。一方面,大力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当前重点是做好目前已经确定的146家工业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工作,并择优若干家培育成中国的500强甚至世界的500强。这方面浙江已有一定基础,如在“2008中国企业500强”中,浙江有43家,在全国工商联最新公布的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名单,浙江有185家,占全国37%。虽说数量不少,但个头还不够大,尤其是距世界500强还有很大差距,大有加快培育的基础和必要。如浙江物产集团2009年销售额突破1100亿元,与上年世界500强入围门槛185.7亿美元折合1250亿人民币尚有一步之遥。另一方面,就是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到浙江落户生根。经过这30年的发展,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信贷规模、工程项目等战略资源十分丰富,政策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央企业经过战略性重组,其资源占有、行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非一般企业可比,许多企业已成为世界500强,如2008年在141家中央企业中已有19家进入世界500强,2009年可能还会增多。为此,浙江应改变“不等不靠不要”思维方式,积极“傍老大”,按照“引央企、招国资”的思路,加快与一批中央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千方百计把中央企业引到浙江,积极利用国家的战略资源发展自己,以此优化提升浙江的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作者系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