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2日讯随着闻泰手机产业化基地二期和德景电子产业化基地的建设,2011年将达到年产6000万台手机(含主板)的产能,嘉兴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随着中国首家光芯片生产企业的组建,嘉兴将诞生国内第一块光芯片;而与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NRI)在物联网产业上的强强联合,也将全面推动嘉兴的物联网产业……随着一批领军项目的引进,嘉兴科技城正从此前的大投入向大投入与大产出并重的阶段转化,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十二五’期间,‘泛科技城’的溢出效应将更加显现,科技城已进入‘二次创业期’。”嘉兴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孙旭阳告诉记者。据估算,到2015年,以嘉兴科技城为核心的南湖区计划实现产值800亿元,并以此带动全省相关产业产值2000亿元以上,真正成为嘉兴市打造省区域创新体系副中心的主平台和核心区。
项目引进进入爆发期
孙旭阳告诉记者,随着泰格医药等一批医药项目的落户,原来在科技城五大产业布局中最弱的生物医药产业已悄然崛起。
从2003年12月引进第一个项目到现在,经过6年多的发展,嘉兴科技城目前已形成了通讯电子及物联网、软件和数据服务、新材料、新能源及生物医药五大产业平台。
以软件和数据服务产业为例,今年1月16日,中国航信中央企业(嘉兴)公用信息(灾备)服务中心项目正式奠基。在今后3至5年内,一座投资规模达30亿元、占地300亩、规划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为各大央企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灾备中心将亮相嘉兴科技城。
不久前,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印度经贸论坛上,南湖区区长董苗虎与印度印孚瑟斯(Infosys)中国首席运营官朗格签署了在嘉兴科技城建立“印孚瑟斯中国教育中心”的合作备忘录。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也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作为印度第二大软件公司,将其在中国唯一的培训中心放在嘉兴科技城,无疑将对科技城的软件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不仅是软件领域,德景电子的奠基,新力光电的入驻,再加上已经动工的闻泰二期,嘉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指日可待。今年,随着科技城项目引进全面开花,一大批新兴产业在迅速崛起。
“三个一批”引来聚合效应
为什么今年嘉兴科技城会迎来项目的集中爆发期?“新项目的招商,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它的背后是嘉兴科技城‘三个一批’长期发展带来的集聚效应。”孙旭阳表示。
所谓“三个一批”包括:以中科院嘉兴中心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化平台、以留美博士沈华为代表的一批领军型人才、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一批行业标志性项目。
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沈华在嘉兴投资2亿多元创办了斯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打破了IGB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国外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短短4年多时间,“斯达”已成为国内唯一具有研发、设计和规模化生产半导体功率模块能力的高科技企业。
以沈华为代表的一批领军型人才的成功,给后来者以极大的信心。今年,留美博士凌志敏也带着自己的光伏微型逆变器项目和团队正式签约落户科技城,创办了浙江昱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这一届的“南湖之春”上,还有8名领军型人才带着项目入驻科技城。如今,科技城里,已经聚集了130多名博士、170多名硕士以及海外留学归来的高层次人才63名。
平台的布局,为科技城实现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浙江省人民政府、嘉兴市人民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二次发展协议书》。这也标志着中科院嘉兴中心从院地合作提升为院省地三方合作,为重大产业化项目和规模化产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5月18日,嘉兴软件园正式开园,科技城的软件产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期。
厚积薄发,迈入大产出的新阶段
如今,科技城里,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实现产业化,嘉兴科技城正从初创阶段向快速产业化成长。
快速发展的产业正在给嘉兴科技城带来“真金白银”。今年1至5月,科技城税收、产值、引进内外资等数据全面飘红。规上企业总产值86103万元,同比增长194%,一般预算收入、引进市外内资等指标都比去年有两倍以上的增长。
“这一切得益于科技城的准确定位。”孙旭阳在采访中强调,从一开始就定位是“科技城”而非“科技园”,给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一期核心功能区3.65平方公里,到目前18.88平方公里的扩容,科技城的目标是成为区域技术、信息、人才最为集中的核心高地。
近日,嘉兴国际商务集聚区又入选全省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成为嘉兴市转型升级的大舞台,今后,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现代服务业加快聚集,将成为嘉兴国际商务集聚区的主要特色。作为嘉兴国际商务集聚区“一核一城一片区”中“一城”的嘉兴科技城,也将在催生高新技术产业崛起、推进经济转型、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等方面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据《嘉兴日报》记者 徐玲英 方霞 通讯员 尚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