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9日讯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如何确保经济发展速度不减?对于这道命题,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每年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过上千亩,而财政税收却能以每年25%以上的幅度增长。
日前从省有关部门传来消息,去年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再次位列全省57家省级开发区之首。在最近的4年里,这顶“桂冠”始终没有旁落他人。
能够连续摘得“桂冠”,这在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闵山明看来,理由并不新奇,却足够实用,“一方面不断加大对低效、闲置土地的处置和清理力度,另一方面在选商选资上,抬高企业进驻门槛,从源头杜绝低效利用现象。今年3月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后,对我们落实这两条措施有了更高的要求。”
零增地追加投资的样本启示
开发区是经济建设的前沿阵地,而企业就组成了攻坚的部队。在很多人看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的同时,用地量相应增加很正常。不过,久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却是个例外。
该公司2004年落户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产值从最初的几千万元提高到目前的2亿多元,而土地利用却一直保持零增长。“去年我们追加投资5000万元,新建了总共6000平方米的生产线,今年打算在原有基础上,再用零增土地的方式,新建一个特种电缆辅助的车间,当前整个厂区的容积率远远高于规定要求。”公司负责人说。
我们在企业看到,绿地、道路等以前的闲置用地如今都利用起来,实验楼等一些平时利用率不高的建筑也由大改小,实现了更有效利用。
实际上,像“久盛”这样勒紧裤带一心求发展的企业在开发区内有很多,而这些都在开发区负责招商人员的意料之中。据悉,目前在开发区内的企业按照不同行业,投资强度都要比国家规定标准高出10%,如生物医药达到了每亩300万元,电子产业达到了每亩340万元。抬高门槛的结果是,一批用地粗放型的企业被拒之门外,而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生物医药、低碳环保、电子动漫项目不断入驻。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1至6月开发区已完成供地18宗,面积759亩,其中消化转而未供土地504亩。区域内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到每亩232.23万元,税收达到每亩30万元,高出其他56家省级开发区的平均水平。
“腾笼换鸟”盘活“瞌睡”土地
已经打了4年多“瞌睡”的开发区西南分区11号和14号地块,如今又热闹起来,不仅杂草被统统拔除,还有车辆、人员频繁进出。
据介绍,上半年这两个地块已被浙江中科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苏州纵横国际商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拍得,并将于下半年分别开工建设。
说起这两块地,开发区国土分局局长蔡政安很是感慨,“2006年,香溢集团拿下了包括这两个地块在内的共200亩土地,准备建设标准厂房,但是5年过去了,地块始终没动,我们也上门协调过好几次,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都没有了下文。”
针对该公司土地闲置时间长、涉及问题多等特点,年初开发区管委会采用回购的方式把150亩土地赎了回来,重新进行招商出让,并引来了“金凤凰”。浙江中科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胡总表示,公司将在今年9月份开工建设,预计2012年投产,投产后产值可达4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针对少数用地业主征而不用、多征少用等造成闲置土地的行为,我们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其进行清理,近3年来已盘活土地总量2000多亩,其中今年上半年就有316亩,腾出的空间安排其他急需用地项目进驻,有效清理了辖区内低效、闲置土地,整顿了用地市场。”蔡政安说。
巧施“手术”挤出用地空间
发展需要空间,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开发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说,“目前开发区已经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做好节约集约用地的文章,更需要有充裕的发展空间,当务之急就要在有限的区域内挤出用地空间,为新一轮发展抢占先机。”
据介绍,眼下一部关于开发区的功能布局调整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区域整合,将开发区分为凤凰、西南、西塞、康山4大分区和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5块功能区,使同产业链上的企业集聚集群,从而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拓展建设用地空间。
另一方面,启动杨家埠镇10个行政村的农村综合整治前期工作,对该镇26.9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整理。预计在3年时间内帮助2000多户农民住上新居,在改善生活品质的基础上,腾出用地3000多亩,为加快发展拉开框架。
(湖州日报 作者 韩刚 实习生 严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