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9日讯流汗多了,皮肤黑了,口干舌燥……对许许多多的城里人来说,高温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这些。但对于他们来说,顾客少了,生意淡了,原料少了……他们只能更加忙碌。在阳光下,他们令人尊敬……
●镜头1 送煤饼的:客人少了,送货每天两趟少不了
在市区长桥直街,尚存这样一家小店:砖木结构的店面,半间房里堆满了煤灰等,一台轧煤饼的机器静卧一旁,一看就很有些年头了。店里唯一比较新的东西是一辆电动三轮车,但由于长期放在煤堆里,也是灰尘扑扑的样子。这是一家煤饼店,确切地说,这是市燃料公司旗下的最后一家煤饼店。
虽然送煤饼在这个城市里已经成了一个“稀罕活儿”,但这家店运营了近50年,一天都没有停止过供煤。如今的店主兼伙计是同一个人,叫沈绍民。每天早上,他都要从宋梅桥的家步行来到店里,花十多分钟把煤灰等压制成煤饼,然后装箱。待到把十几箱、约四五百斤重的煤饼搬上三轮车后,沈师傅就开始了他一天的送煤之旅。“一般每天送两次,早上六七点一次,傍晚四五点一次。”
沈师傅的送货范围并不太广,一般集中在小店周围的街区,最远也就到鲁迅路和昌安立交桥下,可即使这样,在这大热的天一圈转下来还是汗流浃背。“以前送煤都是踩三轮,现在年纪大了,踩不动了,这才给三轮车装了个电动马达。”沈师傅说,在这行干了一辈子,即使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也不觉得送煤有多辛苦,唯一着急的事就是生意越来越少。“城里烧煤饼的人越来越少,生意也越来越清淡,到了夏天更是如此。”送煤是个辛苦而且利润很薄的行业,送一车煤的利润可能只有别人的一包烟钱,沈师傅说,自己眼看着周围的店一家家关门,公司下面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在苦苦支撑。
沈师傅常常回忆起过去的“辉煌时光”。“二三十年前,城里人都还烧煤炉的时候,买煤饼都要凭票,大家排着队来店里买,那生意跟现在没法比。”自从燃气灶进入了居民家,沈师傅店里的生意就开始走下坡路。“现在基本上没有市民家里用煤炉了,大饭店也不用,我们送货的对象,都是些外地打工者、小吃店和早点摊。”
尽管客户少了,以前的工友也纷纷改行,可沈师傅还呆在他的煤饼店里,每天做煤、骑着三轮车送煤。“这行干了几十年了,索性就做到退休吧。”
●镜头2淘泔水的:放暑假了,泔水也难收集了
中午12点,家住绍兴县平水的王阿姨还在市区大云市场内挨个摊位地收集泔水。她提着两个大大的空塑料桶进去,一会儿就装满出来了。在王阿姨的电动三轮车上,这样的塑料桶堆得满满当当,但不少还是空的。正午的阳光照在一个个塑料桶上,从里面散发出一股特殊的味道,但王阿姨似乎浑然不觉,她布满皱纹的古铜色的手一直在忙碌着,要么清洗塑料桶,要么倾倒泔水。王阿姨说,家里的猪还等着喂食呢!
王阿姨家在平水养了一百头猪,这些猪每天的食物来源除了饲料,更多的就是泔水。夏天的到来对她来说,不仅意味着要多流汗,也意味着要多留心,要跑更多的市场和小饭店,因为泔水更难收了。
“五六月份的时候,学校还在上课,我们每天光收学校食堂的泔水就足够了,那还得我儿子开着卡车去装呢。一到暑假,学校食堂也不开了,我们的泔水来源就得重新找。”就像昨天,王阿姨跑了不少小饭店和菜场,才收集到了几桶泔水。养了十多年的猪,王阿姨深知泔水对养猪场的重要性:“养猪肯定得收泔水,如果光靠饲料就太费钱。”王阿姨说,泔水多的时候,他们每天的饲料费才100多元一天,而这两天,由于收不到足够的泔水,只能加大饲料的用量,费用一下就涨到了300多元每天。为了减少成本,王阿姨只能每天骑着她的电动三轮车奔跑在这个城市里,花更多的时间来收集泔水。
不仅如此,由于夏天的到来,泔水对养殖户们来说还成了“抢手货”,为了收集更多的泔水,大家往往还得“竞争”。在大云市场内,王阿姨每收完一个摊位的泔水,还得顺便把摊主的垃圾桶清洗干净,这样才能和摊主搞好关系,第二天来才不会见到空着的泔水桶。
王阿姨对于8月底的到来充满了期待,与其说是期待炎热的过去,倒不如说是期待新学期的到来。“一开学,学校食堂就又有人吃饭了,我们的养猪场也不缺泔水了。”
●镜头3换液化气的:出发前给气瓶降温
“换煤气啦,换煤气啦!”昨天下午,九里灌气站的代销工人老金又骑着那辆印有他照片的三轮车穿梭在市区环城西路的居民区里,中气十足的声音回荡在各幢居民楼之间。这几乎已经成了这片居民区的一道风景,每到中午和傍晚,就会响起一个洪亮的男声,给那些正受“缺气之苦”的居民雪中送炭。金师傅自豪地说:“在这一片小区,所有的液化石油气罐都是我来换的,几乎没有人不认识我。”
金师傅是九里灌气站的一名代销工人,他的工作就是每天两次在自己“管辖”的街区内“巡逻”,哪户缺了液化石油气就立刻给人补上。“十多年里每天送气,刮风下雨都不停止。”金师傅说,他一天的行程一般是这样的:早上6点出门,把头一天换来的空气瓶拉到公司在城西的气站,在那里统一装车去九里灌气。大概十点半的时候,灌满了气的气瓶又被重新拉回站里,工人们按照当天自己估算的送货量运瓶上车,然后就开始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大概到一点左右才能回到站里。下午4点左右,所有代销工人再一次出发,去给饭店、居民换液化气,直到晚上六点才能拖着疲惫地身子回家吃饭。
“夏天最苦,虽然冬天穿着厚衣服行动也不舒服,但大太阳直晒在头顶上更让人受不了。”金师傅说,他们的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得晒太阳,正午的时候,即使三轮车开动起来能感受到一阵风,那风也是热乎乎的,能吹出一身汗。如果碰巧顾客家住的楼层高,几十公斤的气瓶搬上去后更是汗流成河。“公司有规定,送气瓶到3层和以上可以加收一元费用,但很多人都是老顾客了,不好意思收那钱。”
换了十多年液化气,金师傅深知安全的重要性,在前几天这样近40℃的高温下,每次出发之前,金师傅都要多加一道工序——给气瓶洒水降温。“其实公司的气瓶都经过检验,四五十度的温度下运输没有问题,但毕竟要在烈日下曝晒,怕顾客不放心,还是得降降温。”下午4:30,城市的余热还没有散去,而金师傅又发动了他的三轮车,出发了。
据天天商报 记者 章唯艰 文 吕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