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杭州女孩韩成晨,正在谷歌地图上反复寻找着一个地名——海宁市长安镇,她仔细地查看着地图上一大块目前还未标注出来的空白地,在它的周围,有什么便利店、快餐店、洗衣店,她都一一记在自己的本子上。
海宁对韩成晨来说,是一个很陌生的地方,虽然那里离她生活了18年的杭州只有一个小时的车程。网上查询系统很清楚地显示,她已经被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录取。
东方学院,文一路192号,这是一个和韩成晨擦肩而过的地址,因为她要和近7000名东方学院的学生一起,搬向东方学院位于海宁长安的新校址。
对于韩成晨来说,9月的海宁充满了种种未知,但其实对于东方学院——全省第一所搬迁的独立学院来说,他们要解决的未知比韩成晨还要多得多。
东方学院看似简单的迁址,因为其背后独立学院新政的推力,因为省内其他独立学院的关注,而显得分外有意义。
6600名学生
“远走”新校区
记者:学校什么时候搬出大杭州?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如果没有意外,本月底就将搬迁。
东方学院200亩的文华校区,一片静默。除2007级学生以外,那些曾经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生宿舍已经人去楼空,一大堆的行李存放在老校区,等待过两天被运往新校区。
同一时间,离老校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海宁长安,工人顶着烈日在赶工,路面并不平坦的新校区工地上挂着“奋战一百天确保科教新城工程如期完工”的横幅。按照规划,11幢学生宿舍楼,5幢教学楼,2幢学生食堂,3幢实验楼,1幢行政办公楼,1幢图书馆,70%以上的新校区资源要在9月正式启用。
按照计划,除了2007级学生要在杭州文华校区继续读完大四,4200名东方学院老校区的学生在9月5日先行抵达海宁长安,2400名大一新生在9月12日随后赶到。这个在去年3月10日开工的新校区,总共投资了9.7个亿,占地987亩,办学规模是1万人。
987亩地
成了最重的砝码
记者:为什么要将学校搬出大杭州?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一个是响应26号令规范性办学的要求,一个是为了让学校有更大发展空间。
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眼中,“大学”与“大城市”紧密相连。这个汇聚知识、人才、文化的象牙塔,应该呆在象征着现代、发达、进步的大城市中。
为什么东方学院要从杭州这样的黄金宝地搬到相对“偏僻”的海宁?
东方学院院长黄董良说:“一则是为了响应教育部26号令规范性办学的要求,二是为了让学校有更大发展空间。”
2008年,教育部颁布《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即26号令),其中明确规定:独立学院“不少于500亩的国有土地”。这事实上让浙江不少独立学院面临搬迁的命运。
一直借助于母体浙江财经学院办学的东方学院,去哪里找那么大的地?
“杭州土地这么贵,在市区找500亩以上的土地,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难题,杭州市也很难批下来。”事实上,即使真的批下这块地,东方学院也没有钱买。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大学债务数字惊人,不少高校一直在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
搬出杭州,寻找地价更便宜的周边地区作为新校址,成为东方学院必然的选择。
2007年6月,浙江财经学院和海宁市政府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并将办学合作方浙江文华教育服务有限公司(为浙江财经学院全资子公司)变更为海宁市政府所属的浙江金海洲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搬迁的事就基本这样定下了。
一年以后颁布的教育部26号令,只不过是加快了这一搬迁进程。否则,他们将面临更严酷的现实:独立学院资格审查不合格。
“只有搬迁出去,学院才能规范办学,做到规范以后,才能谈发展。”其实这并不仅仅是东方学院一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