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货轮的贸易港
义乌是个内陆城市,没有通江达海的港口资源。然而,这里却是国际船务公司与境外采购商集聚地,在全球海运20强中,有18家在义乌设有办事处或分公司,汇集了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名常住客商。
现在,义乌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内陆港”。全市拥有国际货代公司、外贸公司2000余家,报关行56家,登记备案的集装箱运输卡车5283辆,货物直通世界主要港口。
“商贸高地,首先必须是物流高地。”黄志平说,从世界商贸城市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唯有便利、快捷、畅通和同世界大港充分对接的物流系统,才能为市场注入恒久的活力。
从1982年开始,义乌市“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就从未改变。市场的兴旺繁荣,极大地带动了义乌的城市化和国际化;但超大的市场规模,对一个缺乏港口优势的内陆城市提出新挑战。
一个规模宏大的“物流王国”建设计划在义乌悄然展开。
去年10月,义乌物流园区被正式列入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共建物流示范基地及我省交通重点扶持项目。整个物流园区建成后,将具备仓储、物流信息服务、保税物流、海关监管通关、物流中转配送等功能,基本满足国内、国际物流需求,为全球小商品采购、制造基地发展提供要素保障。
当前,义乌正在全力推进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力争成为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建设看不见货轮的贸易港。
金华市副市长、义乌市市长何美华说,未来3到5年,义乌市将投入100多亿元打造“义乌港”——以“内陆口岸场站”为依托,探索“大通关”运行机制,通过电子口岸,实现“义乌港”与上海、杭州、宁波的海港、空港及边境口岸的无缝对接,使义乌成为具有集疏、储运、包装、理货、分送等综合功能的“始发港”和“目的港”以及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发展全球小商品的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海关特殊监管的各种服务。
以大物流建设为抓手,义乌的城市功能实现新飞跃。今年上半年,义乌入境外商超过20万人次,同比增长39.1%;外企驻义乌办事处新增200家,累计达到2830家;海关监管出口集装箱27.9万标箱,同比增长15.8%;采集于小商品摊位的“义乌指数”,正在成为世界小商品贸易风向标……
跑在前头才会赢
贝克曼公司是义乌大陈镇的一家衬衣企业,今年刚届不惑的掌门人李兴林,整天忙的却不是衬衣,而是“智能商务交易平台”。这其实是个物联网终端服务系统,他已经为此投进了2000多万元。
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让李兴林感到外贸风险大,想做些内销。但国内服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再去开门店搞自销,似乎没有前途。
“能不能搞个自动售货机,往人流集中的地方一放,顾客只需划一下信用卡就能买走。”李兴林在日本街头经常看到自动售货机,就是没有卖衬衣,他就想自己开发一台。
没想到,李兴林的这个念头,让他一步跨到产业的最前沿:物联网。
李兴林先后与南开大学、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微机研究所合作,开发出不同功能的软件产品,然后集成再创新。去年底,开发成果显现,成功研制出集自助购物、网络购物、代缴费、银联卡、商务代理、无线射频识别、数据信息采集、公共信息查询、视频编辑点播、广告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贝克曼物联网智能商务交易平台,首批30多台自助终端服务机已于今年6月陆续投放上海和义乌市场。
现在,贝克曼的这台智能商务终端机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义乌市2011年现代服务业重大示范项目,未来5年将投入至少25亿元,向市场投放10万台物联网终端机。
跑在前头的人才会赢。这是义乌人的一句谚语,朴实而富哲理。义乌人就是凭着这个信念,一直跑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跑出了今天的辉煌。但现在,腰缠亿万的义乌人还一直在跑。
义乌三鼎控股公司董事长丁志民,原来是放鸭子的农民,卖包装礼盒用的彩带起家,后来生产彩带。这在小商品中也是很不起眼的,市场很快饱和了,他只有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生产锦纶丝;等锦纶丝产品做成熟了,就开始做切片;如今又想着在宁波投资,生产己内酰胺。现在,他的企业已在全国设有10多个生产基地,产品占据全球四分之一以上份额,年销售额30多亿元,是义乌最大的小商品生产企业之一。
这就是义乌人,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奔跑出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