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换季时节,感冒发烧患者急剧增加。事实上,大部分患者是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烧,但不少人一生病就催着医生开抗生素给输液,导致各家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剂科经监测统计显示,2009年共发现近400例药物不良反应,药剂科主任吕良忠博士提醒,“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因为八成药物不良反应源自输液。
六成感冒发烧病人提出输液
30多岁的刘某,日前到浙江省人民医院吵闹,原因是医生没有及时满足他的要求——输液,以致耽误了他的治疗。
刘某是杭州金融系统的一名部门经理,因为感觉不舒服,自量体温为37.6℃,便开车到医院要求输液。并再三提出,药要开好一点,以求“速战速决”。像他这样月收入超过两万的白领,“钱不是问题,重要的是时间”。但医生认为,根据病情判断暂时不需要输液,更不必用高档的抗生素,因此仅开了点普通口服药,并叮嘱刘某多喝水,注意休息。
到了下午,刘某体温上升到38.3℃,便认为医生没有及时给他用高档抗生素输液,导致病情加重。
像刘某这样财大气粗,开口就要用进口抗生素输液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但一感冒发烧就催着医生给输液的人却很多。医院曾对500名感冒发烧病人做过调查,其中300多人认为,一旦生病,最好是及时输液,这样好得快,又不耽误时间。
八成药物不良反应源自输液
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剂科经监测统计显示,2009年共发现近400例药物不良反应,未出现死亡等严重反应。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中,以皮疹、瘙痒多见。这是因为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中,静脉用药占80%多。浙江省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吕良忠博士解释说,静脉给药使药品直接进入血液,缺少消化道及防御系统的屏障作用,加上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直接诱因,使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同时,输液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微粒,也增加了对机体组织造成伤害的风险。因此减少不必要的输液,等于减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
此外,监测还发现,抗生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在各类药物中占首位,近50%。这表明抗生素药物是把双刃剑,既有明显治疗作用,也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滥用抗生素药物还容易出现耐药性,为“超级细菌”出现提供了温床。
中青年喜欢自己当“医生”
据统计,药物不良反应重点人群为儿童和老人,一般可占60%-70%,但近年来中青年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比例在上升。浙江省人民医院2009年统计显示,20-59岁这一年龄段占52%。
吕良忠博士分析说,这主要是因为青壮年工作压力大,患病后急于求成,想迅速治好,时常不考虑病情实际情况选择风险较大的静脉滴注,同时,一些患者觉得身体很好,为了达到“速治”目的,要求加大服用药量或在静脉滴注时滴注过快,加大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现在百姓知识水平高了,本来是好事,可是对医生指手画脚的也多了。”医院一位门诊医生感慨,很多患者,特别是高学历的年轻人,往往上网查看自己的症状,一一对照,自我诊断,然后到医院来要求医生开这个方,做那个检查。在似懂非懂中“指导”起医生来。
据每日商报 记者 李思婧 通讯员 宋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