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口火车站寄托一代知青离愁
清末民初是三教九流汇集之地
宋代是高僧商人入京师的门户
浙江在线09月15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1996年,宝石山上保俶塔得到修缮;2002年,雷峰塔重建完成。自此,杭州重现了“雷峰塔如老衲、保俶塔如美人”的胜景。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杭州闸口的白塔岭上,还有一座白塔。而且,这座隐没于闹市的塔,还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千年古塔。
最近,白塔公园建设确定为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白塔,又开始进入人们视线。
记者白塔下探古今
一代知青的离愁别绪
白塔,还有白塔岭,残留在现在杭州人的记忆中,是一代知青的离愁别绪。
白塔岭附近的闸口,曾经是杭州最早的铁路线——江墅铁路的起点站。江墅铁路建成于1907年。1909年成为沪杭铁路的一部分。现在,原先的闸口机务段也就是闸口火车站已没有客运功能,只有货运功能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减轻城站火车站的客运压力,从闸口站开出了杭州25趟知青专列中的24趟。当时的场景,许多知青还历历在目。
今年已经59岁的张建新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场景。那是1969年7月1日上午10点,还不到20岁的她,满怀激情,奔赴北大荒。满车的热血青年,车外,父母亲人在抹眼泪……
白塔是宋代建筑的代表
饱经沧桑的白塔,关于它的历史资料甚少,“连它的建造年代也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杭州市园文局凤凰山管理处文物科科长邵群说。
但是,这并不影响白塔的价值。
这座楼阁式塔,代表了北宋年间的大部分同类型建筑,“白塔的造型完全符合《营造法式》书中对建筑的描述,是宋代建筑的代表。”邵群说。
古代白塔附近非常热闹
此外,白塔处于运河的最南端,是京杭大运河的句号,有地标性的意义价值。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也是钱塘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的唯一通道。
老杭州人有一首顺口溜:“梅云西登仙,盐油丰回荐,柴府铁三新,望通黑稽仓,六部炭南梁,朱美洋海化,水小大通江。”
这其中的每一个字,就是一座桥名,依次有33座。其中最后“大通江”中的“大通”也是一座桥,就是白塔桥。这里的“江”即钱塘江。
古代的白塔,非常热闹。直到清末民初,这一带仍是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的聚集之地,坑蒙拐骗之人全都有。走南闯北的人过此,无不提心吊胆。旧时杭谚:“走过三江六码头,难过杭州小桥头。”老杭州都知道小桥头有两处,其中之一就是大通桥到小桥一带。
白塔公园正在规划中
本月初,园文等相关部门举行了白塔公园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会。
会议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老所长曹锦炎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建“塔中塔”。白塔只有16米,在白塔外面,完全可以再建一个木制镂空高塔。这样既可以保护白塔,又不影响观赏白塔。
根据初步设想,白塔的保护大致分成残缺修复、防风化保护和日常监测三个步骤。其中残缺修复包括风化清理、添实裂缝、灌浆加固、断裂部位的机械锚固等。
防风化保护则主要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改善石质文物的生存环境,尽量排除文物生存环境中的污染源,根除地表水、雨水、渗水对石质文物的侵蚀,另一方面还要对塔身进行封护加固。
最后,就要对白塔进行日常监测,包括定期进行沉降、倾斜、裂缝等观测。此外还要做好除草、补漏排水等工作。
文史专家关于白塔历史的片段记录
杭州地方史专家赵大川专门研究过白塔的历史,写下《千年白塔》一文,摘选如下:
建于吴越国末期,耸立在钱塘江边闸口白塔岭的白塔,与六和塔遥遥相望,塔旁原有白塔寺。塔由白色巨石不分段凿成,实心,每段由两块拼成,上下十字错缝,平面正八角形,塔身九层,外形仿木楼阁塔式样,造型秀丽,雕刻精美。
千年以来,白塔旁曾演绎过无数影响杭州至今的往事。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著名的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曾为杭州知府,写过《过余杭白塔寺》。诗曰: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水欲无际,孤舟曾未归。乱峰藏好处,幽鹭得闲心。多少天真趣,遥心结翠微。这是最早记叙白塔寺的古诗。
五代吴越国、南宋时杭州成为京城,白塔附近成为杭州钱塘江最重要的渡口。
白塔岭前还有一条河,河上有桥,水陆两路来杭均经过白塔岭,行人熙攘。在白塔处还能买到作为导游的地经(地图)。有诗为证:白塔桥下卖地经,长亭短驿其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这首诗虽是对南宋偏安江南的讽刺,但也说明当时钱塘江边进入京师杭州必经之地白塔的繁忙:遥想当年,荣西、圆尔辨圆、南浦诏明、雪舟……多少日韩高僧都经过至今还存的白塔边,来到杭州群山中的寺院参禅。宋元时期,杭州与高丽、日本、交趾(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三佛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等地都有贸易往来。外国使臣和商人,都是从明州(宁波)登陆,沿浙东运河,过钱塘江,经白塔到达杭州。
腾昶 艾琴 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