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10月10日讯 浙江省山海协作快速步入“亲密期”。
走过8个春秋的山海协作工程,由最初省内沿海发达地区与西南山区、海岛的交流合作,变成了全省范围内依托产业发展的自由结对;产业合作也从过去的“低小散”升级为大企业、大项目的投资合作;欠发达地区人民的致富思路,也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中打开了。
选择对象多了
今年初,常山县“永康五金园”项目集体开工,31家永康企业抱团而来,计划投资25.85亿元,打造一个新的五金生产基地。常山和永康,通过“自由恋爱”,联系越来越密切。
“永康五金园”的产业对接项目,透露着山海协作的新动向。山海协作工程启动之初,为了明确帮扶责任,曾指定杭州、绍兴与衢州结对,湖州、宁波、嘉兴与丽水结对,金华、温州、台州内部县域间结对。如今,这种“结对帮扶”的做法,已经被市场的主导打破,双方选择的余地更宽。
在青田,凭借地缘相近的优势,400多家以机械、电器为主业的温州企业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集群,创造了该县近九成的工业产值。在舟山,来自杭州的10个项目落户,创下两地合作数量新纪录……
激发和引导市场主体的主动投资,已经成为山海协作发展的主要动力。省山海协作领导小组适时出台政策,在稳定原有结对帮扶政策的同时,借助投资洽谈、招商会等途径,支持市场主体对接。今年上半年,丽水市新增投资项目中,一半来自温州;衢州市新增的投资项目中,超过43%来自金华;舟山承接来自杭州的产业项目资金5.61亿元,占全部到位资金近七成。
对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新项目则增添了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丽水市经贸委对外协作处的麻卫平说, 2009年,仅松阳县引进的温州不锈钢企业就实现产值29.9亿元;在衢州市,山海协作项目创造的产值占全市新增生产总值的40%左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大项目来了
在衢州经济开发区,一家占地30多亩的企业正在加紧建设厂房,预计10月份就可投产。这家企业就是浙江置电非晶变压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是世界上最节能的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该公司负责人范利东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元,这已是他在衢州投资的第3个项目。
在衢州、丽水、舟山等地,投资的项目已经从零散型向集群型转变,一大批战略型、龙头带动型、产业型山海协作项目相继落户,投资规模和项目质量逐年提高。
上半年,衢州市围绕三大千亿产业板块,深化了与杭州、宁波等地的资源产业合作和园区共建,新引进项目244个,平均投资规模达8696万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就有73个,形成了氟硅、特种纸、空气动力机械、电子元器件等产业集群。丽水市、舟山市今年新签约的山海协作项目中,也有近半数投资规模超过亿元,两地分别形成了金属延压、不锈钢制品、阀门制作、汽摩配、造船等产业集群。
作为我省“山海协作”工程中最大的单体项目——中宁硅业一期正启动试生产。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0亿元。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锴说,“中宁”落户后,衢州已形成了较完整“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产业链,今年园区将力争创建为年销售额100亿以上的氟硅化工制造中心。
加快培育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显示出山海协作的新目标。省经合办副主任夏炳荣说,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更加注重帮助欠发达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强大产业、大项目优势互补。
致富思路开了
日前,丽水市职业高中老师金良勇接到了一个好消息。7月份刚去宁波台晶电子有限公司上班的学生叶挺和季鹏飞,凭借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已经担任技术改进的攻关工作。
丽水职高校长王平告诉记者,在宁波和嘉兴的支持下,丽水职高建起了省内首家山海协作劳务培训基地,变上岗培训的传统模式为技术和创业型培训。6年间,先后培养了近两万名车工、钳工等技术人才,输送到杭州、宁波等发达地区。
山海协作基地的建立和农业产业项目的进驻,正在改变着欠发达地区群众的思想观念。在开化县长虹乡,临安送来的雷竹种苗、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帮助当地4个村173户农家建起了100多亩雷竹示范基地,生产的雷笋已经在上海小有名气。在杭州市拱墅区的帮助下,柯城区航埠镇农民建起了农业观光园,办起了农家乐,走上了自主经营的道路。
如今,山海协作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去年起,丽水市开展了结合山海协作项目,把下山脱贫与城市化结合起来,依托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和工业功能区建设下山移民小区,做好产业扶持,使得一片片山地、丘陵也成了农民增收创富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