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27日讯昨天开幕的“金色的回归———万佛塔出土文物返乡展”引起了我市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也引出了两大热点话题:万佛塔文物是否被盗?何时重建万佛塔?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
重建万佛塔已无悬念
目前两种思路可选
据了解,在金华市区,重建万佛塔的呼声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在近几年我市的每年“两会”期间,都有一些代表或委员为此而多方呼吁。
昨天下午,市名城委办公室主任、市文物局局长方竟成告诉记者,市名城委高度重视社会各界重建万佛塔的呼声。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过程中,重建万佛塔一直是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今后在实施中德合作城市发展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改造项目时,我市将把重建万佛塔列入重点考虑的项目,努力创造条件加以实施。
记者了解到,根据2009年10月正式通过专家评估的《金华市历史文化名城整治改造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今后金华古子城内将形成一个万佛塔佛文化体验区,具体内容包括重建万佛塔、塔下寺、梅花门、古城墙,恢复东市街古街特色,以丰富金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经过多方论证和有关领导、专家实地踏勘,目前我市有两种重建万佛塔的思路:一是在东市街以东地块,即东市街以东原自来水厂水塔所在山坡上重建万佛塔;二是在万佛塔原址重建。不过,最后到底选择哪种方案,还须在听取各方意见后进一步分析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金华老城标志性建筑的万佛塔,重建已经是毫无悬念的了。
万佛塔是否被盗,专家各有说法
正方:石板上的凿洞是盗洞
关于万佛塔被盗一说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3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金华万佛塔出土文物》一书。该书由当年主持万佛塔文物出土发掘工作的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王士伦(已于1998年去世)执笔。
在《金华万佛塔出土文物》一书中,有如下记载:“据说,1942年反动军队借口军事关系,毁去此塔,窃取文物。日本侵略军占据金华时,曾挖掘塔基,盗走文物。”“塔基中心盖有一块方形石板,每边长1.5公尺。这在块石板中有一个凿得很不整齐的洞,洞的大小仅能容一人出入,并且这个洞破坏了盖板正面上的刻经,所以推断它是个盗洞。”
由于王士伦当年亲历过万佛塔文物出土工作,加上他是当时省内知名的文物专家,因此他的观点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市博物馆馆长助理、文物专家赵一新也赞同王士伦的盗洞说。赵一新认为,万佛塔发掘时,里面一些佛像只剩下底座,这也证明有部分佛像可能被人盗走了,因为正常情况下,佛像和底座应该是完整的。
反方:凿洞是便于地宫调节温湿度,如果被盗窃贼为何不拿走鎏金铜观音造像?
对于万佛塔文物被盗一说,当年同样参与过万佛塔文物出土发掘工作、现年88岁的何孙耕老人始终持反对意见(本报昨日3版有何孙耕当年经历的相关报道)。
“近期有记者在报道中说我也赞同被盗说,还说我判断石板上的凿洞是寺里的和尚和工匠预先凿好以合谋盗窃文物,这曲解了我本人的意思。我始终认为万佛塔中的文物没有被盗。”10月25日下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何孙耕对记者说。
何孙耕分析说,他认为万佛塔文物没有被盗的理由主要有3点:
1.如果盖板上的凿洞是窃贼所凿,地宫中肯定会散落着一些凿石板后留下的碎石块。但在发掘时他并没有看到地宫中有碎石块,因此判定凿洞是盖板盖到地宫上之前就凿好了,作用是调节地宫中的温湿度,减少地宫中的文物上锈。据了解,市区原梅花门城墙的一些砖墙上部也特意留有孔洞通风。这与现代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不通风的地下室必须留有通风孔洞的原理相同。
2.盖板上的凿洞直径只有30厘米左右,常人无法由该洞进入地宫。有人说可以用手去拿或用东西夹取地宫中的文物。但据他当时测量,洞口距离文物的直线距离是1.1米,人的手哪有这么长?至于夹取,在黑暗的地宫中难度非常大。
3.更重要的是,地宫顶部有凿洞的石板上还盖了两层条石,其中上面一层条石长1.7米、宽0.24米、厚约0.15米,共计6块;下面一层条石横向砌筑,长约1.5米、宽0.24米、厚约0.15米,共计7块。1957年发掘时5个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将这些条石分离、搬开,一般的窃贼根本无法挪动这些条石,又怎能穿透那13块笨重的条石在地宫顶部石板上凿洞呢?当年发掘时,他是在搬开这13块条石后才看到地宫顶部石板上的凿洞的,搬开条石时,他看到各块条石间仍嵌有铜钱,这证明地宫建成后到1957年元旦发掘期间条石没有被人移动过,否则条石间的铜钱会掉下去。另外,地宫四周的侧石板之外是黄土夯实层,符合古代的砌筑方法,也没有被人挖掘后再复原的痕迹。
昨天上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董琦也认为万佛塔地宫文物被盗可能性很小。“万佛塔地宫文物是否被盗在学术界还有不同意见,这很正常。我个人认为,从鎏金铜观音造像的出土来看,地宫文物被盗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被盗过,鎏金铜观音造像这件国宝可能就不会留下来。”
据金华晚报 何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