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5日讯瑞安上望街道林西村周边,曾热闹一时的“中介街”,已是一片萧条。
不少中介店的招牌还挂着,但店内经营的却是理发、通讯等。只有玻璃门上残留的“返回地指标转让”等字眼,还能看出这里曾经历的炒作风。
“我这里早就没有‘红证’买卖了,名单都上报了嘛。”不远处的安居中介老板,证实了炒作已然终止的现状。
有人说,瑞安自此进入了后“红证”时代。
炒作死灰复燃机会不大
《关于加快推进安置留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有人担心,“允许在同宗土地名单范围内调剂整合成套”,“红证”炒作会不会死灰复燃?
瑞安市安置留地建设办公室副主任蔡其皇表示,在制止炒作这块,他们很有信心。
相关政策已明确,禁止再发放任何形式的“指标红证”,从根本上杜绝了将来再生“红证”的可能,是釜底抽薪之举。
严禁房地产经纪机构和经纪人员、公职人员等参与返回地建房指标买卖;公职人员、村干部参与买卖炒作“红证”的,从严追究党政纪责任,决不姑息;发现有炒作“红证”行为的村,不予办理建设手续……这些基本灭绝了现存“红证”的流转环境。
至于适当的调剂,因限定了范围,在没有“外力”影响作用下,炒作死灰复燃的机会不大。
“持证”者心态基本平稳
近日,记者从瑞安市安置留地建设办公室拿到的数据显示,瑞安的安置留地涉及16个乡镇(街道)及农场,147个行政村、204个地块,面积有数千亩。
安排给村民建房的有1000多亩,而遭遇炒作的“红证”也集中在这块。
截至2009年11月30日上报的“红证”最终买家名单中,本村和外村人的持有比例,总体上几乎各占一半。
其中,“红证”流转到外村人手中最多的村,外村人比例约占三分之二。
瑞安《关于加快推进安置留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曾有人比喻,对于手握“红证”的人来说,这不亚于是“解套”了。
“特别是外村人买去的,心里感觉就像一块大石头落地了,至少‘红证’变成房子有指望了。”瑞安市委一名工作人员证实。
当然,一些已将“红证”转手的村民,现在也有点后悔。
不过,在这个商业氛围浓重的城市,既然买卖是大家自愿进行的,“契约精神”依然得到遵守。
“目前各方反响和评价比较好,有些村建房积极性已经很高了。”安置留地建设办公室领导层透露。
不过,“当初很多人接手‘红证’是想炒作赚钱。所以等房子建成,他们更倾向于转卖拿回现钱,而不是自住。”一位潘姓村民说。
600亩安置留地出路已明晰
后“红证”时代另一个印证是,大家总算把精力逐渐集中到,如何尽快在安置留地上建起实实在在的房子。
瑞安已要求有安置留地情况的乡镇(街道),成立专门处理这件事的工作机构,具体联系到每个拥有安置留地的村。
在审批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各种手续,尽快启动建设进程。
随着“红证”风波逐渐趋稳,有600亩已进入了启动建设准备阶段。其中,7个村已启动了授信贷款,资金到位后,估计年底就能启动建设了,面积约300亩。“上沙塘村马上就要开工了。”蔡其皇证实。
还有300多亩准备启动的地块,主要通过“招拍挂”形式,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国土资源部门,公开出让获得出让金后,全额返还村里以货币形式分配。
“允许在同宗土地名单范围内调剂整合成套”,目前有近10个村,正处于这一阶段。
有关人士介绍,等大家把手中的“红证”调剂成套,参与建房的主体更加明确,接下来工作也会顺畅很多。这600亩安置留地出路的明晰,也将为其余“红证”地块问题最终解决,起到一定的“范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