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6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还记得张小泉剪刀厂旧址入口处的一幢办公楼吗?建筑风格简洁典雅,与厂区入口处水塔十分搭调,是上世纪70-90年代同时期产业建筑的典型代表。2008年9月《杭州市工业遗产普查》将其列入保护名录,但没多久,在城市道路改造过程中,它却被拆除。
老厂房,承载着城市历史,见证着工业文明的进程,随着工业化而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而废,着实令人叹息!
不过,这种现象马上就会得到遏制。
昨天,记者从杭州市规划局获悉,由该局牵头草拟的《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规定》即将出台。这项全国首创的举措,将为杭州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戴上“护身符”。
工业遗存消失速度太快
“工业遗存消失速度太快。”在昨天召开的“杭州市工业遗产建筑规划管理研究”专家评审会上,10位来自规划、建筑、文保界的专家,向工业遗产保护与规划现状“开炮”。
专家提出,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很多企业因土地价值或产生污染,逐渐向城外寻求发展空间,工厂停产搬迁,旧工业区上,房地产开发随之跟进,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存遭到拆毁,珍贵的历史记忆永远消失。
“大多数企业搬迁后都希望原厂址用于房地产开发,对工业遗产保护并不感兴趣。”省建设厅总规划师周日良指出,工业遗产保护市场不成熟,有些老厂房虽然通过延长建筑寿命保留下来了,但它的工业价值又该如何评估呢?
周日良强调,保护工业遗产,一定要做到“保护为主,利用为辅”。
目前,杭州市工业遗存保护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工业遗存消失速度加快、工业遗存保护市场不成熟、保护认识不足。
工业遗产保护要“活化”
当前,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方兴未艾,杭州也不例外。比较典型的,政府主导的工业遗产和保护项目要数运河边的三个国家级博物馆(刀剪剑、扇、伞);以企业为主导的工业遗产保护,主要有LOFT49、富义仓。
“工业遗产大家都愿意保护,但不能到处都是博物馆、创意园。”专家郑建华的观点很犀利。他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应该拥有一种“活化”概念。“台湾有一家酒厂,关闭多年,可是当酒窖被再次利用后,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工业遗产的保护就真正‘活’了起来。”
郑建华建议,工业遗产保护要有一个动态的规划。工业遗产保护名单要随时增补,尽可能多地留下城市美好记忆。
杭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晓东回应,杭州工业遗产保护已经开始重视尽量让其“活”起来的概念。比如,张小泉剪刀厂就会有体现厂房历史的东西,杭州热电厂保留了一个巨型煤棚子,让后人知道热电厂到底是干什么的。
杭州确定
94处工业遗产建筑
为了留住历史印迹,摸清杭州工业遗产家底,杭州确定94处工业遗产建筑,其中已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有41处,推荐尚未列入各级保护名录的53处(其中34处近期正在杭州市规划局公示,时报11月23日B8版曾作报道)。
有了名录,如何保护就得有章可循。即将推出的法规,能针对工业遗产建筑在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五难”:对象确定难、规划编制难、用地审批难、建筑审批难、利用验收难提出对策,做到法制化。
同时,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发掘有一定保护价值,并达到工业遗产保护标准的工业建筑。同时,制定保护名录的认定、公布、调整、撤销等程序。(宋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