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注①)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注②)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深入实施“六大战略”(注③),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杭州“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
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政治更加清明,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昨天(11月30日),杭州市委召开十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工作,审议通过《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讨论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讨论稿),研究部署下一个五年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市委常委会主持会议。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作报告并作总结讲话。
杭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邵占维就《建议》(审议稿)向全会作说明。市委副书记叶明、王金财,市委常委于跃敏、许勤华、洪航勇、朱金坤、李大清、沈坚、柯良栋,市委委员、候补委员出席会议。
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特别报道
“十一五”时期杭州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会议全面总结、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时期杭州发展的巨大成就。
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六大战略”,破解“七难问题”(注④),推进“一化七经济”(注⑤),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新篇章,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坚定不移朝既定奋斗目标迈进
会议指出,要科学判断“十二五”发展形势,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会议认为,当前,国际环境总体有利,但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但发展条件和环境发生新变化;区域深度合作趋势增强,但区域竞争压力明显增大;我市发展基础良好,但发展难度增大。
今后五年,我市发展仍将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善于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合作竞争中增创新优势,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继续紧紧抓住并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开创杭州科学发展新局面。
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主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迈进。
牢牢把握一个主题科学发展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基础和“总钥匙”。
我们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市目标,要靠发展;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样要靠发展。
应当看到,转方式与谋发展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要求,不转变,发展就会重量轻质、不可持续。发展是转变的基本前提,不发展,转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促转变,要坚持好字当头、快在其中,为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谋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以科学的方式推动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是真道理。这一点,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这些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资源欠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市情仍然是我们考虑问题的重要出发点。
我们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付出艰苦努力,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仍然繁重而艰巨。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按经济、社会、自然等客观规律办事,把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与发展的成效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真正实现科学发展。
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杭州作为经济大市、资源小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更迫切。早转早主动,晚转则被动。
我们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率先发展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着力解决我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富民强市、社会和谐这一主旨。
富民强市、社会和谐是杭州发展的目标追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
“富民”,不仅要让全市人民物质生活更富足,还要让全市人民精神生活更充实,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殷实的生活;
“强市”,不仅要提高城市经济硬实力,更要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从根本上说,强市、富民、和谐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
一方面,“强市”是富民、和谐的前提,市不强则民难富,社会也难以和谐。另一方面,富民、和谐是强市的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要始终坚持富民为本、强市为基、和谐为要,把富民强市、社会和谐统一于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力争科学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率先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注①
八八战略
2003年,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作出“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重大部署,简称“八八战略”,具体内容为——
一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三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块状特色产业优势,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五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化浙江”。
六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七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环境优势,积极推进以“五大百亿”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重点建设,切实加强法治建设、信用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
八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积极推进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加快建设文化大省。
注②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
2007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部署,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个人、企业和其他各类组织的创业再创业,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党建工作创新和其他各方面创新,以全民创业、全面创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全省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和全面创新型省份,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浙江。
注③
六大战略
指2008年杭州市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战略。
注④
七难问题
指“困难群众生活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卫生难”问题。
自2002年以来,杭州坚持不懈“破七难”,有力地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要求,及时把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垄断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纳入“破七难”,形成了"7+X"新框架。
注⑤
一化七经济
2009年,杭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以“一化七经济”为重点,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其中,“一化”是指城市国际化,“七经济”是指低碳经济、服务经济、文创经济、民营经济、楼宇(总部)经济、开放型经济、郊区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