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09日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并购、重组是颇为常见的事情。但对于只读过三年半书的义乌商人吴宗君来说,创业22年来所上演的几次“蛇吞象”式的并购案例,多少让人觉得有些传奇的味道。作为第一代义商的吴宗君,其创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敏锐、好学、执著和忍耐颇具典型意义。
【第一回】书中悟出一句话技术赛过真专家
上世纪80年代末,办厂经商之风已经在浙中大地悄然兴起。1988年,和许多第一代创业的义乌商人一样,不甘寂寞的吴宗君也在义乌东南郊区(今江湾工业区)一块乱石岗上开始了自己的创富梦想———创办义乌市环保化工厂。
创办之初的义乌市环保化工厂条件异常简陋,几乎就是几处四面透风的窝棚。产品也相当简单,就是从永康各个小冶炼作坊收购铝灰,经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后,制成一种净水剂。吴宗君的厂子虽小,效益还算过得去。但好景不长,随着收购铝灰的人越来越多,高企的成本让吴宗君有些吃不消了。
和许多同时代的义乌商人不同的是,只读过三年半书的吴宗君并不甘于做个“大老粗”,闲暇时间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而且还专爱啃一些大部头的专业书籍。在吴宗君的案头,有一本由西南工程学院教授李润生著的《碱式氯化铝》。这本被吴宗君经常翻看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福建漳浦产的三水型铝防土可以在常温常压下溶出三氯化二铝。”
这句简单的话对于正为寻找原材料发愁的吴宗君来说,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吴宗君立刻起程前往福建漳浦,在当地老农的指引下,找到了李润生书中所说的这种黄色石头。
带着50多公斤石头回到义乌后,吴宗君凭着所学知识开始了土法研制。他用借来的石臼碎石,然后放入盐酸中加温。经过十几次的反复试验,结果真溶出了土黄色的晶体。
为了检验试验效果,吴宗君将这些晶体拿到浙江大学分析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晶体中三氯化二铝的含量达到了28.67%。如果再经过杂质分离,其含量将超过当时为30%的日本标准。
1990年6月26日,全国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杭州召开。怀揣着辛苦提炼的“宝贝”,吴宗君前往交易会上查看商机。他发现,整个交易会上共有6所大学转让净水剂技术,价格从18万元~200万元不等。
标价太高的吴宗君没敢谈,他找到了福州大学一位姓郑的教授,其技术转让标价为18万元。但详谈后吴宗君发现,该技术与自己的土法相比,存在着严重缺陷,会导致生产成本过高。
在杭州转了一圈后,吴宗君心里有了底。回到义乌,他马上贷款30万元购买设备、建实验室等。1990年9月17日,义乌市环保化工厂溶出的第一锅高效清水剂复合氯化铝就达到了合格标注。
1990年10月5日,吴宗君带着自己的产品参加了在福州举行的全国首届环保产品交易会。在那里,他再次见到了福州大学的郑教授。
看完吴宗君的产品后,郑教授问他能否帮助解决自己的技术缺陷。吴宗君半开玩笑地开出了价码———18万元。结果双方不欢而散。
随后的市场开发可谓一帆风顺。一直到1998年,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不断攀升和国内同类产品的不断涌现,吴宗君果断收手,关停了化工厂。
【第二回】参股联发印染厂撤股撤成董事长
早在1995年5月,在吴宗君的化工厂隔壁,一家中外合资的印染厂开业了。这家名为义乌市联发印染厂的合资企业外方为菲律宾华侨林松年等十多个股东。1996年,因与义乌合作方发生了严重分歧,林松年开始急寻新的合作伙伴。林松年与吴宗君曾有业务来往,对吴的人品和能力颇为欣赏,于是邀请吴加盟。
“当时一方面计划关停化工厂转行,另一方面也想从中外合资企业中学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吴宗君说,接到林的邀请后,他没怎么犹豫就拿出了70万元入股“联发”。
但现实令吴宗君大失所望。他发现联发印染厂不仅严重亏损,也丝毫没有合资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可言。林松年本人几乎不管事情,其太太更是将工厂视为自家的钱袋子,左手收进钱来,右手拿去买菜。林松年每天早上起床后要喝早茶,上午9点多才到厂里。老板不到场,工人不开工。“这样的企业,不亏钱才怪。”吴宗君备感头疼。
但已经入股,总得想些办法。经过吴宗君大刀阔斧的整顿,第一个月联发印染厂有了10万元的赢利。林松年的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
但没过几天,吴宗君发现,林松年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的转变,不但重新过起了清闲的“神仙日子”,还开始对他的管理方式指手画脚。这下让自尊心很强的吴宗君有些郁闷,索性不再过问厂里的事情,毕竟自己的占股比例很少。
但接下来的情况让远在菲律宾的其他股东坐不住了。吴宗君撒手不管3个月,联发印染厂接连亏损170万元。于是,所有股东聚集菲律宾马尼拉,紧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几天的股东大会在争吵中度过。最后一天,一直没发言的吴宗君被要求表态。令所有外方股东意外的是,吴宗君要求撤股。
结果可想而知。回到国内,无法撤股的吴宗君索性离开了联发印染厂。
三年后,联发印染厂因巨亏面临破产拍卖,但几乎没有卖家愿意接手。颇具戏剧性的是,这时一个传言到了吴宗君耳中———联发印染厂是被吴宗君搞垮的!不愿被人误解的吴宗君一怒之下,出资买下了联发印染厂,决定重整旗鼓。
买下联发印染厂后,吴宗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辞退了除会计以外的所有员工。“白纸上面好画画。”吴宗君说,原来厂里的老员工长期涣散,短时期内很难调教,索性全部招新员工重新培训。
吴宗君再次搬出了自己的“法宝”———《针织工程手册染整分册》,在自己熟练掌握染整技术的基础上,培养新的员工队伍。随后,他将市场方向调整为以外贸为主。更名后的义乌市联发针织品有限公司,在吴宗君的带领下步入了快速增长期。
【第三回】材料商收购成品厂老吴上演“蛇吞象”
2000年初,发展势头正旺的“联发针织”成了国内知名保暖内衣生产企业上海“天之锦”的材料供应商之一。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双方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吴宗君也和“天之锦”的老总成了好朋友。
然而,吴宗君在合作过程中发现,“天之锦”虽然规模大、知名度高,但其在资金链保障、产品开发和市场定位方面却存在着一些致命缺陷。他也就此多次和“天之锦”老总交流,但对方很难听进去他的建议。
2006年8月,“天之锦”因经营不善,几乎一夜之间倒掉,公司老总也因病去世。
合作厂家倒闭,老友去世,消息传来,吴宗君陷入悲痛之中,对“天之锦”拖欠“联发针织”的300多万元货款,也无心追要。
不久后,负责“天之锦”善后处理的有关人员找到吴宗君,希望他能出手接管。面对一副烂摊子,吴宗君多少有些犹豫。但考虑再三后,还是出资1235万元收购了“天之锦”。
“处理完债务,安置好员工,账面上就剩下了40万元。”吴宗君说,花了1000多万元,其实就买下了“天之锦”的一块牌子。
收购“天之锦”后,吴宗君成立了上海锦鹏纺织发展有限公司,并着手开发新的产品。
2007年,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一次专业会议上,作为针织专业委员会染整学会专家组成员的吴宗君,偶然发现了一种新的材料———汉麻纤维。经过两年多的研发,终于开发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汉麻抗菌袜、抗菌鞋垫、抗菌内裤等系列产品。其间,吴宗君还和有关科研院所合作,成功开发了木棉内衣等产品,成为了“天之锦”新的拳头产品。
目前,上海锦鹏纺织发展有限公司已经具备了年产100万套木棉保暖内衣的能力,其汉麻系列产品也开始在全国布局。
回顾自己22年的创业史,吴宗君最大的感触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吴宗君说,尽管自己当年只读过三年半书,但创业至今,每一次转机无不受益于书本知识。从当初的高效净水剂,到后来的印染技术,再到现在的汉麻、木棉系列产品开发,各类专业书籍几乎成了他的“创业宝典”。
“少些应酬、少些浮躁,脚踏实地办实业,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义乌商人应该坚持的东西,也是年轻一代创业者应该学习的方向。”吴宗君说。浙中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