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4日讯 上虞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为了留住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了两年多,绘制了一幅长1.27米、宽0.62米的《上虞管溪古貌全景图》。昨天上午,记者赶到下管镇,几经周折,找到了老人徐惠明。
老人十分执着
他是一位退休教师,戴着一副1200度的近视镜,给记者讲述了绘制《上虞管溪古貌全景图》的过程。
徐惠明自小爱好绘画,一直到退休,绘画也是他的最爱。
而让他创作《上虞管溪古貌全景图》,缘于一次非遗普查。2007年初,已经退休的徐惠明当起了非遗普查员,开始走村串户。“下管镇是上虞著名的古镇,许多特色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我觉得十分可惜。”徐惠明回忆,当时猛然想到,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绘画特长,将古镇古貌画出来。为的是让“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景象,能够永远留在后人心中。
绘画不难,难的是调查记录。
徐惠明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07年冬天,天空飘着雪花。当时81岁的徐百溪和79岁的徐三祈两位老人给徐惠明提供了一条线索,在明朝,下管光裕堂出了个叫徐子熙的诗赋状元。而光裕堂早已被日本人烧掉,传人一支迁移至下前溪自然村,另一支迁至新昌。
徐惠明很兴奋,顾不上雪天路难行,当天冒雪赶到下前溪自然村。村里有个老人叫沈徐旭,称诗赋状元的匾额仍在,可能在村民王爱云家。当徐惠明赶到王家时,王爱云的一番话让他哭笑不得。原来,这块匾先被当作普通木板拦猪舍,后来被当作脚手架,再往后散架了,就被放在柴间里。
徐惠明将散了架、沾满泥灰的匾额凑起来时,诗赋状元4个字清晰可辨。他专门在全景图的相应位置绘上了光裕堂,还简单记录了这段历史。
终于重现古镇风貌
在《上虞管溪古貌全景图》上,内容丰富,小到一口井,大到一个祠堂,都有详细记录。
前些天,下管镇党委书记杨科钦收到徐惠明的《上虞管溪古貌全景图》,赞不绝口,深为老人的执着感动。
记者临走前,徐惠明还透露,他已在着手绘制《虞南山水图》和《下管二月花迎图》,重现明清时期下管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