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昨天为止,即将通车的庆春路过江隧道,仍在进行最后的检查和验收工作。而深入江底37米的隧道,其内部设施、结构究竟有何独特之处?昨天,记者走进过江隧道。
非机动车不能通行
我们来到的是隧道的南端——萧山市心北路口子,首先是一小段缓缓的下坡道,以及地面上醒目的黄色“60”字样,这是提醒人们隧道设计车速为60公里。
隧道中间使用硬隔离,每边都设置了同向行驶的两车道,硬隔离东侧车道由南向北行驶,西侧车道则是由北向南行驶。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保证行车安全。除了一些彩色的信号灯和提示牌,隧道内只有两个颜色,乳白色的侧壁、硬隔离带和黑色的顶部。据施工人员介绍,侧壁内安置有消防设施,而厚达数米的硬隔离带中,则埋设了大量的电缆管线。
仍是出于安全考虑,隧道的便利属于“有车一族”——隧道只设有4条供机动车往来的车道,没有非机动车人和人行通道。电动车、自行车或步行穿越隧道过江,都是不允许的。并且,隧道的限高是4.5米,大客车和旅游大巴都可通行,但大货车及载放危险物品、燃料的车辆同样不能进入隧道。
此外,为了防止通车后出现意外情况,平均每隔100米左右就有一个监控,总数达89个,这些密集的监控,24小时几乎无盲区地注视着整条道路的通行情况,一旦发生险情,会及时自动报警,进入应急状态并实施应急预案。除此之外,江中圆形盾构隧道段里面还专门设置了消防、通风等机电系统。这些监控数据会连线到交警那边。除了这些,隧道两端还放了两辆牵引车24小时待命,一旦有事故就能及时处理车辆。
隧道通车后,还有一段长达半年至一年时间的试运营阶段。这段时间里,每周二、四、六、日的23点至隔天凌晨5点都要封道,进行维护调试。
独特逃生通道设计
据隧道施工方介绍,隧道管径近11米高,上面2/3行车,下面预留着1/3的空间作为逃生通道,通道的入口就在行车道左侧,每隔80米就有一个,打开入口可通过逃生滑梯进入通道,沿着通道能到达江南和江北的工作井处。
为此,昨天本报记者一踏入隧道就寻找这一独特设计,经过最初的一段下坡道后,在隧道内部渐行渐深,直到感觉有些冷意、回头已看不见入口时,仍没有见到传说中的“逃生井盖”,原来这一设计只存在于江中的隧道圆形盾构段,也就是隧道深入钱塘江中的那一段。
显眼的银色矩形井盖,上面有个拉环,里面有助力器,打开它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井盖下面是一个黄色滑梯,七八十厘米宽,五六秒钟就能滑到下面的疏散通道,通道2米多宽,2米多高,可容纳5人并排行走,还有明显的疏散指示灯标示逃生方向,一直走就能找到位于两端的地面楼梯。
由于尚未正式通行、隧道排气系统没有开启,所以昨天隧道里的空气并不好,不过头顶上几个巨大的排风扇,一旦运行后将能很快排除烟气,因为盾构隧道顶部设置了排烟风道。
过江为何不建桥而建隧道
同是跨越钱塘江的功能,拥有丰富造桥经验的杭州,为何选择建隧道而不建桥?
此前,庆春路过江通道曾陷于“选择桥梁还是隧道”的争论。支持建桥方案的专家担心,钱塘江江面开阔,涌潮活跃,地质结构复杂,跨江隧道建设施工难度较大;力主隧道方案的专家则认为,隧道在国防、环保等方面占有更多优势,且国内已有“跨黄浦江隧道”等成功经验。
杭州最终选择了建隧道,理由是“相对桥梁来说,隧道在工程造价、难易程度、节约用地、环保方面,都更占优势。隧道没有引桥,不占用两侧土地。而且,钱塘江上有了那么多桥梁,也需要有条隧道作为补充,从防空角度考虑也是有必要的。
作为杭州第一条过江隧道,没有任何可供参照的案例,而自古以来,杭州民间就有“钱塘江无底”的说法。所以从一开始,隧道的建设就注定了不会一帆风顺。受钱塘潮水影响,水底隧道管子一埋下去,在涌潮时就有可能被潮水冲走,施工方最终摒弃了沉管法,采用了盾构法。在江底岩石层中挖出一条通道,其间盾构机穿越了钱塘江底复杂的粉质黏土、粉土、淤泥质粉质黏土层等多种复杂地层,成功创造了钱江第一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