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
(2011年1月5日)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城市创新力和竞争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1.建设学习型城市,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一场学习的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始终跟上时代进步的潮流,科学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势,吸收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
2.建设学习型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人均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向2万美元跨越的新阶段,正处于全面提升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前进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我们不熟悉、不了解、不懂得的东西还很多。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更好地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杭州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3.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杭州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港口资源,面对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制约日益加剧的形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刻不容缓。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各项事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知识、科技、资金、资源、信息、体制、环境、政策等要素和条件,只有为人所掌握、所运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创业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
4.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举措。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文化创新之源。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发展现代文化,塑造城市的精气神,使学习成为杭州这座城市的精神追求、文化品牌、内生动力和创新资源,使杭州成为一座为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所浸润的生机勃发的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品格。
5.建设学习型城市,是提高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城市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市民素质的竞争。学习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成长之梯、进步之基;学习品质是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只有更加重视和善于学习,才能使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生活更充实、精神更丰富、生命更有意义,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6.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建设“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不断提升市民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增强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思想保证、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不竭的创新源泉。
7.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的学习需求作为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整合学习资源,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方便群众学习,使人民群众的学习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以点带面。坚持领导干部作表率,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龙头,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社区(村)、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建设,培育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单元,夯实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带动整个城市学习之风的形成。
——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设计生动活泼的学习载体,倡导“快乐学习”,激发全民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社会化、社会学习化”的良好局面。
——学以致用。坚持学理论、重实践、善思考,把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倡导“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进行创造性学习,做到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习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使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8.总体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雏形;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
——学习意识普遍化。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共识,学习成为市民的自觉意识、情感需要和生活方式。到2020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以上,人均年阅读量、读书时间等城市读书指标接近发达国家主要城市的水平,全市人才总量(含在杭省部属单位人才)达到250万左右。
——学习行为终身化。基本形成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市民提供比较充裕的学习资源、比较充分的学习机会。到2020年,全市从业人员职前培训率达到90%以上,每年有60%以上的从业人员接受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继续教育,有60%以上的居民接受社会文化生活教育。
——学习组织系统化。基本形成多模式、广覆盖的学习型组织创建体系。到2020年,全市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学校达到100%,学习型机关达到95%以上,学习型社区(村)达到80%以上,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和学习型家庭达到70%以上。
——学习体系社会化。基本形成城乡覆盖、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数字化学习网络服务平台完善,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学习活动载体。
三、学习内容
9.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10.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必须贯穿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各领域、各层面,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杭州市民普遍接受、自觉遵循的价值理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学习党的历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大力弘扬“和谐、仁爱、公正、明礼、诚信”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大力弘扬“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争一流、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增强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坚持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广泛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
11.学习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学习反映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社会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能力。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情况,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学习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文化、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及时了解把握工作领域的动态及趋势,提高创业和发展技能,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尤其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增强对本职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努力成为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模范。
12.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伦理经典、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大力弘扬忠、孝、仁、义、礼等中华传统美德,吸收前人在为人、处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增加才情、温润心灵、治心养心、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
13.学习杭州人文历史。学习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等杭州历史文化,学习杭州的风土人情、特色文化等人文知识,了解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增强广大市民对杭州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广大市民热爱杭州、建设杭州的热情。
14.学习艺术知识。根据自身爱好,学习书法、绘画、摄影、音乐、舞蹈、戏曲、工美等艺术门类的知识,扩大艺术欣赏视野,提高市民的文化鉴赏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疏导情感、培养情趣,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
四、主要任务
15.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基础工程。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育改革,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市民在一生的各个年龄段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开展社区教育。以市社区大学、区县(市)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乡镇成校)、社区(村)市民(村民)学校为主平台,发挥教育培训定点单位、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的服务管理职能,吸引社会培训机构参与,形成全市社区教育网络,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各区、县(市)要按照不低于常住人口万分之零点五的比例配备专职社区教育工作者,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就业市场、依托企业、社会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对企业在职职工以及转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其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快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一批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
——推进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的作用,加强以新理论、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加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重点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
——加强农村教育。加强农民素质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1+1”转移培训模式,促进培训和就业对接。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办好杭州市农村人力资源网,整合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农民素质培训管理系统、农村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实用技术与农产品市场信息,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培训实效,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办好老年教育。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退休干部大学、退休职工大学、社区老年学校等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各界开展老年教育,积极为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现代老年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老年教育队伍建设,创建具有特色的老年课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16.构建学习服务体系。学习服务体系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支撑。要坚持资源整合,统筹教育、文化、科技等资源,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城乡覆盖、全民共享的学习服务体系,让学习服务进入千家万户,为市民创造优质、丰富、便捷的学习机会。
——创办学习型城市网站。以杭州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为契机,以服务市民、促进学习、交流信息和推动创建为宗旨,创办学习型城市网站,为市民提供一个全媒体的终身学习大平台。
——办好学习专刊。杭州日报要在办好理论版的基础上,扩大版面容量,开设“建设学习型城市大家谈”、“好书伴我成长”等特色专版和专栏。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等报刊也要结合各自特色,开设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学习和讨论专刊专栏。
——开设学习频道。杭州电视台要坚持“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的定位,以教、科、文为题材内容,开设学习频道,为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杭州电台各频道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打造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品牌性学习类栏目。
——办好市民大学。加强市民大学讲师团建设,优化市民大学教学点布局,推出激发市民学习兴趣的课程,编写具有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的读物,对市民开展思想道德、法律法规、文明礼仪、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
——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探索建立学分积累、转换和认证制度,促进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的信息储存和学习信用管理。推进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实现技能培训和文化课学习有机结合。
——构建公共图书服务网络。以总分馆制运营模式全面整合市本级与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企业)图书馆(室)资源,建立覆盖城乡基层、组织结构互补、文献资源共享、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把图书送到社区、农村和企业。整合在杭各类图书馆资源,探索高校图书馆资源对社会开放的管理办法,加强杭州数字图书馆建设,使公共阅读资源覆盖杭州全城。
17.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组织基础。要把学习型城市建设覆盖到党组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家庭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做到“人人学习、终身学习”。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方式,积极运用专题学习会、研讨会、课题调研等形式,全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2天。建立定期务虚研讨制度,研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每季度不少于1次。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能力缺乏什么就学习什么,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党性教育,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开展领导干部与网民在线交流活动,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全市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作为领导干部培训主渠道的作用,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培训基地合作,举办领导干部“菜单式”选学活动,建立领导干部选学学分制度,增强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建设学习型机关。鼓励支持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各类提高履职水平的学习培训,办好干部学习新干线、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学习平台,抓好中青年干部出国(境)攻读MPA、公务员赴国(境)外政府部门实习交流、领导干部赴国外进行短期专题培训等国(境)外培训工程,促进机关干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拓展中青年机关干部到基层、重点工程实践锻炼的渠道,把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作为砥砺品质、增长才干、提高本领、开拓创业的最好课堂和广阔舞台,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建设学习型学校。充分发挥各类学校在建设学习型城市中的引领和骨干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动教育创新,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建设学习型企事业单位。按照现代企事业管理的要求,以增强员工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强岗位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能竞赛等活动,调动广大员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大胆创新的积极性,激励岗位成才、自学成才。
——建设学习型社区(村)。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注重实用性、多样性、生动性,开发文化教育、技能培训、休闲娱乐等项目,营造文明程度高、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
——建设学习型家庭。结合“文明小区”、“文明楼组”、“五好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项目,组织各种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和学习交流活动,丰富学习型家庭创建的载体,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活动载体
18.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五进”活动。整合全市理论宣传队伍和教育平台资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讲师团”为主,在各区、县(市)和各系统分别建立讲师团基层宣讲点,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充实讲师团师资库,组织讲师团成员深入机关和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开展集中宣讲和“菜单式”宣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19.举办“西湖读书节”。每年举办“西湖读书节”,组织各种体验式学习、互动性学习活动,安排各类贴近生活的讲座、论坛、报告会及其他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品味书香”等系列主题读书征文活动;举办“书香人家”评选活动;组织各类特色、特价书展,开展荐书赠书换书活动;开展“送好书到乡村”、向困难家庭孩子发放图书代用券等活动。
20.开设品牌特色讲坛。以“万松讲坛”、“西湖文化讲坛”、“文澜大讲堂”等为载体,以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为宗旨,广邀知名学者讲学,传播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以“市民大学堂”、“成长大学堂”、“西子大讲堂”等为载体,举办各类面向社会公众、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讲座。以“我们”论坛为载体,推动机关干部围绕发展所需、百姓所盼,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举办各类研讨交流活动,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形成学习、创新、服务的联动机制。
21.构建社区学习圈。借鉴国外学习圈的成功经验,以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为依托,在社区探索构建各类学习圈,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社区学院承担学习圈的具体组织职能,指导各学习圈共同制定学习制度并提供学习场所。学习圈以研究探讨事关社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遵循“找问题—小组研讨—自主学习—知识共享—深入研讨—实现创新”的链式学习流程。市成立社区学习圈总部,负责全市学习圈创建工作的指导、培训、资助、评估等工作。
22.开展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坚持服务发展、贴近生活,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周”、“社科普及周”、“科技活动周”、“科普进家庭”等活动,组织科技创新竞赛、科普考察、科技夏令营等,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23.丰富传统文化节庆活动。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体活动和群众性节庆活动;继续办好“邻居节”,深化“邻居节”的内涵;深入开展村镇“种文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乡风文明千里行”文化大篷车巡回演出等活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4.办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以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公益性场馆为主体,其他各类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为补充,构建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网络,设计互动式、体验式参观项目,向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了解社会生活,提高青少年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25.创建“新杭州人文化家园”。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在来杭务工者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企业、社区中创建职工书屋、基层职工学校、基层职工俱乐部“三位一体”的“新杭州人文化家园”。举办以技能、法律、文化、心理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培训,完善各类文体设施,为广大职工尤其是来杭务工者就近就地提供免费的学习、文化、娱乐阵地,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生活品质。
26.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着眼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滚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市本级每年安排250名左右骨干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并组织参加国际性的经贸洽谈和学习考察活动。
27.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着眼于培养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滚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市本级每年培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1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2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500名。
六、保障措施
28.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学习型城市作为一项长期的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抓紧抓好。成立杭州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情况、分析问题和部署工作。各区、县(市)也要成立相应指导协调工作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创建活动。要加强统筹协调、资源整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格局。制定出台年度创建工作计划,确保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29.加大投入。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形成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学习者共同承担的投入机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强对教育、文化等投入,加大向农村和成人继续教育倾斜的力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在2012年达到全市生产总值的4%,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市和区、县(市)要把建设学习型城市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创建活动专项经费。一般企业要严格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1.5%的比例,技术要求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要按照不低于职工工资总额2.5%的比例,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
30.深化研究。成立杭州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专家咨询组,为创建工作的方案制定、骨干培训、工作评估等提供咨询服务。建立杭州市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跟踪研究国内外建设学习型城市及组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最新理论成果,编写出版指导丛书和培训教材。充分利用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和在杭高校、研究机构等力量,建立一支实力较强、结构合理、善于创新的理论研究专家队伍,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31.评价引导。研究制定学习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完善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评估标准。建立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把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纳入目标考核。组织人事部门要将机关干部的学习作为公务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及职级晋升、提拔使用等重要内容。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劳动监察,督促落实员工接受教育培训的规定,保障员工接受培训的权利。每年对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组织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组织召开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不断把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引向深入。
32.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学习型城市创建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介绍推广个人和团队学习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追求,动员全市人民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