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6日讯
多数中国的孩子从小会被这样教导:“上学后,你要乖乖听老师的话。”而如今,杭州公益中学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不要乖”,还专门出台一项《建公益中学温馨大家庭公约》。不仅如此,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公然和校领导“叫板”。
形式化活动可谢绝参加
为了优化教师管理,学校曾出台过一项叫作“每月一报”的制度,对老师的工作进行了细化、量化,其中有些内容遭到了众多老师的“弹劾”:每天记录老师的到校时间、每月通过短信平台给家长发多少条短信等。
“感觉像被监控了,很不舒服。”初三语文组的王晓燕老师坦言,“当老师是个良心活,付出多少靠这些条条框框是评判不出来的,比如我喜欢用打电话的方式和家长沟通,那肯定比发短信效果好,可是从冰冷的数据上看,我是‘不称职’的。”
《公约》中提到,“学校开展的活动检查、考核,力求正常规范,组织活动事先征求师生意见,对学校低效的形式化活动、检查,教师有权说‘不’,并可依理谢绝参加。”这一政策的出台,无疑给了老师一把民主的尚方宝剑。于是王晓燕在一次教工大会上正式提出,废除了考核教师发短信的制度。
建议或“不”,都得有说法
数学是大部分女生的噩梦,可名叫郑诗映的女孩子却让班上的数学老师也尊称她为“郑老师”。
郑诗映读初三,她是丁新宇老师执教以来见过的最“低碳”的学生——因为她做数学题不用打草稿,解题过程直接在脑海中完成。谈起郑诗映,丁新宇赞不绝口:“她的思维很灵活,总有化繁为简的思路。”所以当她向老师申请做题不写过程只写答案时,丁新宇欣然同意了,“解题过程一直是我们数学老师所强调的,考试就是按解题步骤给分的,但我觉得这个学生不需要这些环节。”
不过,并非所有的“不”都能得到允许。校长潘志平收到过一份学生申请校外吃午饭的提议。
他跟几个校领导商量后马上给出了回复:不允许!原因有三:一是学生校外就餐,学校无法保障他们的出行安全、饮食安全;二是一旦外出就餐,有可能在学生间形成相互请客吃饭、攀比等风气;三是学校会改进食堂伙食,推出让学生满意的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