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繁华时尚之区,年财政收入超过百亿元,商业大厦、经济总部、文化中心云集,创意街、时尚街、金融街荟萃;
这里是社会管理的前沿,新课题和新挑战率先涌现,新需求不断出现、亟待解决却往往受现实条件所限,社会加速转型带给人们不小的心理压力,百姓生活中还有新的烦恼……
这里就是杭州市的中心城区——下城区。近年来,下城区委、区政府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顺应社会建设进程,解放思想,积极实践,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进行了努力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以社会管理“351”工程为中心,注重“夯实基础、以防为主、重心下移、多元互动”的中心城区社会管理新路子。
防范篇——
一道门、一把锁、一件器、一双眼、一张网,成为强化治安防控的重要推手
“防患于未然”,这个社会治安的最高境界,正逐步在下城区变为现实,而其秘密就是治安防范“五个一”,即一道门、一把锁、一件器、一双眼、一张网。在下城区,已专门成立治安防范“五个一”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目前全区治安防范“五个一”工程建设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成为强化该区治安防控工作的重要推手:
——“一道门”工程。共投入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按照“分类、分级、分步”的建设原则以及“政府拨一点、单位出一点、受益居民拿一点”的保障渠道,在辖区南部的居民住宅小区、北部的撤村建居社区的出租房屋共安装电子防盗门7154扇,实现全区电控门建成率和覆盖率“双百”指标。居全市各区(县、市)之首。
“一把锁”工程。电动自行车和电瓶偷盗问题严重,群众反映强烈,已成为治安热点。根据这一治安现状,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电动自行车电瓶锁、电瓶罩和防盗地锁等防盗设施,切实维护好居民群众利益。目前,已安装各类防盗锁1万多把,辖区内电动自行车和电瓶涉窃案件明显下降。
“一件器”工程。由区保安公司统一免费安装、优惠服务费,在全区相对繁华地段的沿街商店以及易发案的经营场所等部位大力推广安装110联网报警系统和护店宝等技防设施。目前,全区已安装110报警器331只、护店宝996只、门(窗)磁20913只。
“一双眼”工程。全区累计投入财政经费5000余万元,分5期建成55个监控室,安装1700个监控探头,基本形成覆盖全区路面、社区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今年,又将完成210个电子探头的设计、布点、安装任务,努力实现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全方位、全覆盖、多层次和“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无缝对接的总体要求。
“一张网”工程。在全市率先构建城区平安巡防组织体系的基础上,跨区域整合组建了“工地平安巡防中队”、“工业园区平安巡防中队”、“行业秩序整治巡防中队”等专职平安巡防队伍。同时,依托基层综治工作中心、站(室),建立了以综治专职工作人员、流动人口专管员、社区综治(维稳)工作专管员、平安巡防员、片管员、专业保安、治安保序员、楼道信息员以及治安防范志愿者队伍等群体组成的社会安防体系。
“五个一”换来的是节节攀升的群众安全感。据统计,在2009年治安防范“五个一”工程初步建成的当年,下城区入室盗窃案件报警数同比下降了19.7%,降幅居全市之首,2010年此类案件发案率又同比下降了26.5%。
化解篇——
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打造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新格局
化解社会矛盾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下城区以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为切入点,加快建设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多元化解新格局。
明确一个目标。以“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为目标,建立民间和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组成的多元化矛盾纠纷综合解决途径,健全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组织网络和制度措施。
推广一个协会。2008年年初,率先在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试点建立了首家“和事佬”协会。随后,制定“和事佬”协会建设的各项制度,目前,全区71个社区全部建立了“和事佬”协会,有“和事佬”会员973名,共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084件,参与协调社会公共事务669件,向党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494件。“和事佬”协会人民调解机制得到了省、市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被市委、市政府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社区“和事佬”协会被评为第二届中国社会组织创新与发展奖。
建设一个中心。依托区信访局设立区矛盾纠纷调解和事中心,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协调处置新平台,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处理,一体化解决”的工作思路,对辖区内各类社会矛盾进行协调处置。各街道则依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成立矛盾纠纷化解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受理、调处辖区内较大的矛盾纠纷和上级分流的矛盾纠纷案件。和事中心自挂牌以来,已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24批/1310人次,收到群众来信542件,受理市、区两级来电和网上信访10747件。
构建一个体系。在原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由“和事佬”协会、警民联调、诉调衔接、行业协会调解,以及名人调解工作室等组成的大调解体系。与卫生部门探索建立“医患纠纷”调委会;与交警部门联合组建交通事故调委会等,通过各类专业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纠纷465起。
总结一套模式。与浙江工业大学合作,撰写《和谐365——城区矛盾多元解决理论与实践的下城模式》一书,对近年来下城区矛盾纠纷多元解决的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提炼了城区矛盾纠纷化解的经验和做法,归纳形成了具有下城模式的社会矛盾多元解决机制——和谐365模式。
基础篇——
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
基层基础建设是整个社会管理的根基。在下城区,以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全面搭建社会管理服务新平台等,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基础条件。
打造一个中心。社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下城区始终把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作为社会管理的工作平台来打造。同时,大力推行综治中心“双延伸”,即:在楼道(社区)建立综治工作站,在楼宇(规模企业)建立综治工作室。目前,全区建有71家综治工作站和23家综治工作室、8个街道的综治中心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全区基层各类矛盾纠纷近80%通过街道综治中心及其延伸机构受理解决。
拓展一个网络。引进“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平台,提高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居民群众的服务管理水平。目前,“66810”系统以社区楼栋为单位、以楼栋内的家庭为元素,对社区居民等社会和家庭信息进行收集录入,并将受理服务、办理结果、群众满意、上级协办等信息录入追踪平台,力求做到信息沟通顺畅、处置及时有力、矛盾不出街道。
服务一类群体。下城北部的文晖、东新、石桥等三个街道是流动人口集聚区,如何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课题。下城区推出“牵手工程”、出租房宾馆式管理、出租房备案管理、出租房“五好”评选及建设“新市民之家”等模式,实现了“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由社会控制为主的治安管理型向综合管理型转变、由政府管理为主向社区化服务管理模式转变。据公安部门统计,今年以来全区流动人口居住证办理数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实行“新市民之家”管理模式的公寓,刑事发案数为零,目前,“新市民之家”模式在全区全面推广,今年规模达到30家。
建设一支队伍。有效提升政法工作质量和队伍建设水平,积极探索“一化”(即规范化)含“七化”(即实战化、标准化、流程化、精细化、公开化、信息化、人性化)的规范执法和队伍建设新路子。
营造一个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下城区把争创“浙江省创建法治区、县(市)工作先进单位”任务纳入“生活品质之城”示范区创建目标体系,作为共建共享“繁华时尚之区”的重点工作,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到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下城区已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省创建法治县(市、区)工作先进单位”。
展望篇——
把握工作着眼点、着力点、切入点,深化“351”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如何进一步深化“351”工程,加强和创新城区社会管理?去年底,区委办、区政府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351”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深入推进“351”工程指明了方向:
牢牢把握着眼点。简要来说就是要抓住“两楼一新”。“两楼”中的“一楼”即为楼道,这是城区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最基层、最基础,是工作开展的基点和重心。“两楼”中的另一“楼”即为楼宇。“一新”指的就是新市民,要进一步提增新市民群体的安全感、归宿感、责任心、奉献心。
牢牢把握着力点。首先要注重传承。其次要注重创新,寻找、践行行之有效、科学稳妥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举措、载体。再则要注重整合,做到思路整合、信息整合、资源整合、内容整合、成果整合,不断丰富和深化“351”工程的内涵。
牢牢把握切入点。总体来说就是要践行“四个化”:
一是项目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项目化推进,以项目建设的方式定原则、定目标、定步骤、定职责,做到目标明确、分步稳妥、内容具体、责任清晰、保障到位。
二是规范化。社会管理创新要确立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特别是要搞好制度建设,进行规范化推进、规范化管理、规范化评估,以实践内容的规范化、路径的规范化、步骤的规范化。
三是一体化。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和工作目标要一体化,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整体推进格局。
四是长效化。各级党委、政府须始终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项为民服务工作、经济、社会管理工作都须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前提,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力保障、经费保障、环境保障都须时时到位、处处到位。
创新之花,结出和谐果实。社会管理创新,为下城区发展营造出和谐、和美的外部环境,为打造“繁华时尚之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提供了优质环境支撑。下城区,正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