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外来党员心中,这里的党员服务中心犹如一个“红色驿站”:面积510平方米,设有党员活动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咨询服务台等功能模块,配备5名专职工作人员,为区域内所有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提供教育管理、活动策划、政策咨询、党内业务办理等相关服务。该中心成立迄今,共接待党员群众14000多人次,举办教育培训60余场次,受教育党员群众达15200余人次。浙江中立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籍党员程海生说:“服务中心就像一个贴心的家,我在这里参加党员活动,还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感觉很亲切。” 3月25日,中央组织部调研组到瓯海区专题进行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调研后予以赞赏,认为瓯海依托党员服务中心以区域化模式促非公有制党建拓面提质、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发挥实质性作用的做法,是来自基层、富有生命力的具体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借鉴。
对于非公企业党建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温州来说,瓯海区推行区域化党建新模式,搭建起一个个“红色驿站”的做法已走在浙江省前列,像瓯海经济开发区党员服务中心仅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还有梧田街道朝霞工业社区、新桥街道高翔工业园区均建立非公企业党员服务中心,真正让党的建设在社会新阶层、新组织中不断拓展开来。
建立区域性党组织流动党员有了“新家”
瓯海是非公经济的发源地之一,现有非公企业6013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1家。近年来,该区以“活力和谐企业”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后单独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273家、联合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24家,党员2520名,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但是,仍然存在党的组织网络难以向中小企业延伸,党建资源难以有效在各单位合理配置,流动性加大导致一些党员难以有效教育和管理等突出问题。瓯海经济开发区党委副书记谢成敏说,开发区内的企业数量多,但是大部分规模小,流动党员和隐性党员的比例大,“党员找党组织难,党组织找党员难”。2005年,开发区只有29家非公企业党支部,其中半数支部的党员人数在3人以下,党支部在不少非公企业中成了“影子部门”,基层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员服务中心建立后,突破了传统的“把支部建在企业中”的限制,建立区域性党组织,使服务中心的组织覆盖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在全区建成11家镇街级、12个村居党员服务中心的同时,开发区轻工园区、朝霞工业社区、高翔工业园区又分别建立党员服务中心,首要任务对园区企业的流动党员和隐性党员进行梳理和调查登记工作,确保辖区内的每一位党员都能找到党组织。同时发挥党员服务中心作为党组织“孵化器”的功能,先后“孵化”非公企业党组织34家。如曾打赢美国反倾销战的温州恒星烟具眼镜有限公司就在一年多前,还因达不到3名党员的要求,而未能单独组建党组织。去年初,恒星公司所在的瓯海经济开发区党员服务中心党支部对其采取了一系列“孵化”举措,包括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查找“隐性”党员等。经过7个多月的“孵化”,去年9月,恒星公司党支部正式成立,并在中心党支部指导下,结合企业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党建工作,最近获得瓯海区第四届“活力和谐企业”称号。
“孵化”之后,如何确保这些细胞健康茁壮成长?针对个别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党员频繁流动,导致活动难组织、工作难开展、甚至出现瘫痪的状况,各党员服务中心对区域内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预警管理和结对帮扶。对列入“黄色预警”的党组织,落实具体措施,督促限期整改;对列入橙色、红色预警的党组织,由党员服务中心暂时接管,安排先进党组织与其结对,并落实富有经验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帮助进行整顿和转化。位于开发区内的普莱斯鞋业有限公司党支部,就曾面临这种困扰。企业党支部负责人徐存柱说,他们支部只有4名党员,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党支部缺乏开展活动的经验。得知这一情况后,中心支部主动帮助普莱斯党支部安排日常活动,同时通过让支部成员参加党建论坛和党员论坛等,提高党员的自身素质和组织能力,逐步让这个本已半瘫痪的支部焕发了生机。2010年5月,温州忠义集团、浙江万超电器有限公司与温州23家民营企业一起首次向全国公开招选“红领”书记,其中温州忠义集团招选年薪20万元的党委书记,成为全国非公党建工作一大新闻。
共享共生和谐发展流动党员有作为有地位
各党员服务中心整合辖区各个企业党建阵地、群团组织资源,推进区域内非公企业党工团建设工作。开发区党员服务中心动员和引导非公企业党建资源相互对外开放,形成了拥有68个“共享活动点”的活动阵地网络,避免了个别党组织开展活动受场地限制和企业党建资源重复建设的问题。新桥街道高翔工业园党员服务中心通过建立联合活动制度,将园区分为4个活动组,每个月由一个企业组织负责开展组内活动,每季度由党员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开展党员联合主题活动,丰富了活动内容,提高了活动实效。曹埭村党员服务中心专门组建党工团一体化工作室,联合村级组织和村内企业党工团组织的资源,为区域内党员、团员和员工提供服务,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党工团组织难覆盖、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的问题。朝霞工业社区党员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区域内企业工会、共青团、妇代会等组织资源,联合区域内企业成立了义务消防、治安巡逻、青年志愿者等区域性服务队伍,并与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法咨询、为女职工送健康、社区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了群团组织在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党群工作一体化的大党建格局。
发挥组织平台作用区域一体实现共赢
该区还突破传统的“封闭、静态、单一”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通过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改进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动态管理”的党员教育管理新方式。各党员服务中心推行党建联络员制度,每名联络员负责联系一至数个非公企业,除指导已建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之外,还将党的工作向未组建党组织企业延伸,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及时把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实现了党员发展从单纯的企业内部发展向企业内部与区域联合发展转变。开发区企业中心支部成立以来,共发展党员156名,其中有37名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新桥街道高翔工业园党员服务中心成立由老政工干部、学校教师、理论专家组成的党日活动策划指导组,以定期提供教育活动菜单,直接制作发放教育课件,组织精品党日活动观摩会等形式,全面提升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开发区党员服务中心通过开辟“党员论坛”、“网上组织生活”、“远程教育”、“网上课堂”等渠道,切实增强教育实效性,实现了党员教育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
以党员服务中心为纽带,推进区域企业科学发展。这是该区突破传统的企业党组织“孤军作战、各不相干”的工作模式,通过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了“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的作用发挥新机制。开发区党员服务中心每年10月联合群团组织开展“文化月”活动,安排系列比赛、演出、学习等活动,在园区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由51名企业员工组成的职工艺术团以定期上门演出、定点演出的形式,给企业员工们送上文化大餐,受到企业和员工的一致好评。朝霞工业社区党员服务中心通过组团外出参观学习、相互交流借鉴、聘请“外脑指导”等形式协助企业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如开发区蛟凤路670米的文化长廊,梧田街道朝霞工业社区文化宣传一条街等,都成为了园区内的文明亮点。
链接:红色土地瓯海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党在浙南革命的领导中心。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这里是浙南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是中共永嘉县委、永嘉(温州)中心县委和浙南特委机关的驻地,是浙南红军的策源地,党中央及浙江省委派往浙南的重要领导人都以此为首要驻地,有“浙南首县”之称。尤为温州独立支部遭破坏后,大批党员转入地下斗争,三溪、梧田、泽雅等地先后成为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区域。1928年,浙南第一个县委——中共永嘉县委在现娄桥街道成立,以后又在这里设立暴动总指挥部,领导永瑞平三县联合大暴动。1929年,党中央指派陈文杰来浙南,以永嘉(温州)城郊的上下河乡(今瓯海)为据点,组织一支300余人的温州红军游击队,为浙南红十三军的组建奠定基础。1930年前后,红十三军曾在这里广泛地开展活动。1930年6月,中共中央委派农运特派员王国桢在仙岩街道渔潭村灵佑殿主持召开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浙南特委,特委机关设在庆宁庵,由此掀起了党在浙南一带领导革命的第一次高潮。浙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刘英、粟裕率领的红军挺进师在这里创建革命老根据地。1938年4月,浙江省委派人在纸山建立中共温州中心县委(后改为中共永嘉县委)。1939年,发生著名的“纸山暴动”。1949年5月初,温州和平解放谈判在郭溪街道岭头村景德寺举行。同年5月6日,浙南游击纵队在泽雅镇周岙村结集,司令员龙跃宣布解放温州的大军从这里向温州进发。如今的泽雅、梧田、南白象、潘桥、娄桥等镇、街道均经批准成为革命老根据地乡(镇)。1988年,省人民政府批准瓯海为革命老根据地县。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这里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1956年,我国第一个“包产到户”在今郭溪街道燎原社诞生;198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从温州市郊析出设置瓯海县;1986年,全国最早使用股份合作企业名称的瓯海登山鞋厂诞生,使瓯海成为全国股份制经济的发祥地之一;1986年3月,国务院批准瓯海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瓯海撤县设区,成为温州三大城区之一。1998年6月,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铁路——金温铁路开通,温州火车站设在梧田。
这里是中国戏剧家董每戡的故乡。董每戡1907年出生于潘桥街道横屿头村。1929年,他先后加入左翼文化大同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学界称他为“在中国前期话剧的编、导、演领域和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都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这里是“散文大家”琦君的故里。琦君1916年出生于泽雅镇庙后村。1949年她赴台湾,先后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著作近三十本,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