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精神”和“东海杨梅”一起在兰溪传承
杨东海逝世后,兰溪市委、金华市委和浙江省委先后作出决定,号召全体党员向“党的好干部”杨东海学习。兰溪市委、市政府在陈家井村兴建了杨东海事迹展览馆。杨东海的骨灰盒也安葬在他倾注心血的陈家井村。
如今,陈家井村后的祠堂山柏树森森,村口的杨东海纪念馆已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村对面尖峰山的“东海杨梅”已硕果累累。东海长眠于青山,东海没有被人遗忘。
东海之后万千东海。一批批东海式的党员干部走出了机关,走出了城里的安乐窝,奔往大山,奔往最贫困的地区,送去春风,送去春雨,送去人间真情,送去了致富的钥匙。
赵社生是兰溪市灵洞乡白坑村党委书记,在他带领下,白坑村先后创办了白坑水泥厂、兰溪市第八水泥厂等企业,村集体年收入达到2000万元,村民年平均纯收入在20000元以上,成为了全市的小康示范村。
从2000年开始,赵社生还以公元纪年的数字向中央组织部直接交党费,即2000年交2000元,2001年交2001元,以此类推。
赵社生还兼着灵洞乡方村的指导员。方村以前是个贫困村。村里每年的集体收入,就是村鱼塘出租的3000元所得。村干部已十几年未发误工补贴了。2002年5月,赵社生响应兰溪市委、市政府村企联姻、富村联贫等“三联”活动的号召,到方村挂职,担任党支部书记。
“方村穷就穷在没有创业激情”,赵社生带领班子成员、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婺城区罗店镇参观学习花卉种植,建起了几个花卉苗木基地,并帮助建起运输队。今天,当时的苗木户主和运输户,都已成了方村致富的领头羊。方村也成了花卉专业村,每户每年花卉收入1万多元。
最近,赵社生又主动请樱到兰溪最边远的杨田坞兼任党支部书记。他决心为该村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发展模式,每年帮助筹集20万元资金,拿出成效,践行自己“以富带贫”的承诺。
在兰溪市上华街道夏家村,大学生村官温建辉创办了一个农场。在这个24岁的党员带领下,农民纷纷效仿种植了一些特色瓜果蔬菜,碰到技术难题,温建辉就在田头帮农民兄弟解决。
走在田埂上,温建辉指着远处的大棚说,农场共60亩土地,有西瓜、哈密瓜、香瓜、辣椒、大白菜等。不少品种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新品种,栽种的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自己先尝试,再手把手地教给村民。
经常得到指教的村民郑玉尧告诉记者,小温这个村官靠谱,他的农场已经成了附近村民的示范园。
当村官,为什么办起了农场?温建辉说,要当好村官,就必须有田里的本领,农民这才会信服,说话才管用。过好“田头关”,还要改变村民的旧观念:认为种田赚不了钱。
有了小温这个成功的例子,不用多说,村民们纷纷跟他学起了新技术。
忙碌中的温建辉,脸上带了几分喜悦,他说:“作为一名党员,这条路我走定了。我的青春之歌就是在农田里。”
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来兰溪采访,惊喜地发现,就像杨东海当年种下的杨梅树一样,曾经培育了杨东海的这块土地上,千万个杨东海正活跃在兰溪的大地上。
记者手记:
采访后,我才知道,杨东海的女儿竟然就是我的朋友——《今日早报》记者杨影,在同一个大院里上班。杨影也秉承了他父亲的品性:踏实做事,低调为人。
在兰溪采访的几天里,只见巍巍青山中,成熟的果子压弯了枝头,村民们幸福地收获着喜悦。
在杨梅收获的季节,常有不知名的村民将一捧红艳艳的杨梅放到杨东海的墓前,他们要让“杨部长”尝尝鲜。我想,东海有知,应该也很欣慰吧。
在当年那个物资、设备、技术、资金缺乏的年代,东海带着一个穷村发家致富,势必付出了比如今要多几倍的辛劳和努力。他把一生献给了“三农”,不求回报,只想让山区的老百姓能过得好一点。
在17年之后,杨东海还会被兰溪的老百姓时常惦念。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生前深爱着这片山林,他跟老百姓没有距离,把农民的困难与期望放在心上。
时任兰溪市委书记郑宇民曾挥笔写下《青山红梅论英雄》一文,其中写道:“种杨梅,虽未大红大紫,却已根深叶茂;兴教育,虽未惊天动地,却已潜移默化;修水利,虽未震山撼岳,却已源远流长;扶贫困,虽未感泣鬼神,却已深入民心,非大丈夫孰能致此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