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泰顺10月6日电(记者颜伟杰李倩报道组翁旭欧)
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我们跟陈奕法下山卖菜。
进村的公交车鸣着喇叭,催促要进城的村民。陈奕法挑起两筐毛豆,不时回头催促着我们赶紧跟上。
去公交站的路上,与他同行的菜农陆续在村道上汇合。他们都是泰顺罗阳镇南山村的菜农,赶往县城的各处马路市场,售卖自家种的蔬菜。
7点15分左右,汽车到了县城,一进站,就有人拍着车窗跟陈奕法打招呼,“今天带了些什么?”这位在城北路上开餐馆的店主,告诉我们,村民自己种的菜质量不错,卖得还便宜。
人家卖8元一斤,陈奕法便宜一两元,50多斤毛豆,很快就剩下了一小半。过了8点,附近的街道管理员会来催他们收摊,陈奕法手忙脚乱地收拾,剩下的菜只能走街串巷去卖,“争取能赶上10点半的班车回家。”
因为在山区,陈奕法种了近两亩地的菜,90%都要挑到县城的“马路市场”来卖,但进城卖菜之路却越来越难。
“进城卖菜有时也担惊受怕。”陈奕法也想过去县城的农贸市场租个摊位,但每月少则500元、多则2000元的租金,让他直摇头:“我一天也就卖个100多元钱。”
像陈奕法这样“游击”卖菜,给交通、卫生等带来诸多影响。“这种蔬菜销售方式给监管也带来困难。”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说,现在大型蔬菜生产基地的产品,进入市场前后要进行检测。
有需求就有市场。罗阳镇党委书记李教说,接下来将给菜农选择若干社区建设公益性的卖菜摊点作试点,免费或收取少量管理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