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到线下去,到基层一线去!今日起,浙江在线启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媒体记者将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市场等,入基层,听民声,反映民情、联系群众、深入现场,推出“入基层 听民声”——短、实、新、多、快新闻专栏。力求展现短小精悍的文风、实实在在的作风、贴近生活带有体温的报道,多媒体多手段和及时快报的网络传播特色。

  同时,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推进《民生帮帮帮》、《警察出更——记者蹲点派出所》等发自一线的专栏报道。

·关注农村养老:嘉兴居家养老服务站让老人老有所依
·18年奋斗在铁路第一线 专家型工人史松建的"跨界"之路
·种文化百花齐放 扬传统百家争鸣 聚焦兰溪乡村的白与夜
·疾控战线永远的老兵 记金华金东区疾控中心郑寿贵
·秀山丽水润化的白衣天使 记丽水中心医院潘红英护士长
·与虫子斗智斗勇 浙江管粮人让大伙吃上放心粮
·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龙游让贫困农户下山过上好日子
·中国木制玩具博览会:云和童话越来越惊艳
·谢谢你们的爱心书籍和温暖帐篷 玉树欢迎杭州朋友去作客
·“玉树,我们还会再回来!” 广发杭州分行结束玉树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走基层 正文
走基层 听民声:富春江畔芦茨村 变个法子来“吃山”

  新华网杭州11月5日电(记者王政)在浙江省桐庐秀美的富春江畔,有一个因鸬鹚众多而闻名的小山村——芦茨。村民常说的一句话是“靠山吃山”,不过,相比以前,如今芦茨人“吃山”变了法儿,昔日家家伐薪烧炭,今日户户开农家乐。

  出桐庐县城,沿富春江而上,走过著名的严子陵钓台,便见一湾清丽婉约景象:芦茨村沿湾展开,四周山峰陡立,树木郁郁葱葱,干净整洁的街道两旁,农家乐一家连着一家。

  今年52岁的萧关红给自己的农家乐取名“白云源”,每逢夏秋旅游旺季,家里四口人连轴转还忙不过来。“每年收入大概十七八万吧。”萧关红说,“我们这儿环境好,大家靠山吃山,都开着农家乐。”

  正是“靠山吃山”,曾让芦茨人吃了苦头,吃出了教训。上世纪80年代,经济大潮席卷这个富春江深处的小山村。为了赚钱,家家户户上山砍树烧炭,青山秃了一片又一片,芦茨湾水位下降,每逢雨季,滑坡洪水泛滥,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鸬鹚几乎绝迹。

  “当时,一砍就是一片,烧的炭多钱也能多点。”萧关红说,“眼看着山上光秃秃了,烧炭只能越走越远。”即使这样,当时伐薪烧炭只能换来温饱。“想赚点钱,难噢!”

  这么砍下去,怎么行?村里找乡里,乡里定下规矩,禁止采伐。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省级封山育林政策实施,砍树烧炭这一芦茨人祖祖辈辈坚持的“吃山”法被迫停止。

  10多年过去了,芦茨人看着青山绿水,当初对封山育林政策的埋怨、不解,如今都烟消云散了。63岁的护林员林永弟说:“过去老有人偷偷砍树,现在,村里给我出工钱让我看山护林。”

  说起现在的变化,萧关红颇有感触,芦茨人面对同样的山水,同样是“靠山吃山”,但却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我儿子今年22岁,我在他这个年纪正跟着父亲上山砍树烧炭呢,而今他经营着农家乐,生活比我那时候不知道要好多少。”

  “老一辈人说‘靠山吃山’,那时候基本生活要从山里出。”芦茨村村委会主任傅初荣说,“后来我们一窝蜂砍树烧炭,结果环境破坏了,钱也没赚着。封山育林后,环境好了,游客多了,钱也来了,‘靠山吃山’的理儿没变,方法变了。”

  如今,芦茨村大部分山林被确定为生态公益林,严禁采伐,由财政对林农进行补贴,全村6.5万亩生态公益林一年光补贴就有近8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来,芦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村”,“卖生态”这样的林下经济让芦茨人找到了“吃山”新方法。

  2010年,芦茨村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56户农家乐解决了300多人的就业问题,实现营业收入2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3640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00多元。

  面对这一切,芦茨人谦逊地说他们仍是“靠山吃山”,只是“吃法”变了样儿。过去的砍树烧炭变成了今天的“植树引人”;过去的背驮肩扛变成了今天的“微笑服务”;过去富春江畔的秃山村变成了今天富春江实景画的添彩之笔。富春江自然传奇这个“靠山”没变,改变的是芦茨人“吃山”的观念。

分享到 转播到浙江微博浙江微博 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网 人人网 推荐到豆瓣 豆瓣 搜狐微博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在注册后发表评论。
 我要注册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相关稿件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