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书单的七条标准
那些公认会读书的高中生究竟能读多少书?
老师推荐书单,考虑到这几点:
一、具有语文性。有文字、语言典范价值,语法规范,思维逻辑,都符合中国语言特征,适合教学。比如黄灿然的一些译文小说,语句晓畅明白,又有文采,很适合读。
二、推荐某一年度里非常有名的书。比如梁文道《常识》、龙应台温情散文《目送》。
三、推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比如帕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去年获奖的略萨作品等。但不是所有作品都推荐,有些作品比较偏,市面上很难找到,自然不会推荐。
四、和教材、课本有关联的作品。比如教材节选过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上完课后,学生还是非常想了解史铁生,所以推荐了史铁生最杰出的散文《病隙碎笔》,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让学生很受震动。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也非常优秀。
五、代表社会整体思潮的作品。有些社会思潮过去了会卷土重来,有些思潮会经过再发展。
六、尽量包罗各种思想、观点。多元文化下,杭外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独立思想的现代公民,对不同观点的多元文化,尊重有理解,这是重要素质。
七、锻炼高中生的学术能力,对资料的搜索、整合能力,独立判断能力等。学会这些,也算是上大学前的衔接和过渡。最近省教育厅有尝试,打算大改高中语文课程,将大学初级课程引入。暂时还不清楚是请大学教师来教中学生,还是派中学老师去培训,然后教授大一课程。这个思路,多少和我们推荐的书单,有些类似。
复旦千分考,以知识面广著称,杭二中去年毕业的宓欣远同学,满分通过,现在上海复旦大学的经管专业学习,他就读过很多书。去年快报采访他,他说:“平时东看西学的东西,考试都派上了用场。比如有道题,问哪些是恺撒写的,看到选项有《高卢战记》,这书我暑期看过,就遇到了。”
昨晚联系上宓同学,他说最近在读《经济学教科书》,美国一所大学翻译的。平时喜欢看书,有时看不完,上网会看些书的片段,了解一下。看书随性,不过喜欢连贯阅读,时常是一口气看完一本书。这样能更好理解整本书。
宓同学的爸爸说,儿子从小喜欢看书,小时候看启蒙读物、童话、儿童文学,都和大家一样,没什么特别的。到了高中,有一次发现他在看哲学书,很吃惊,但也没有多讲。后来,儿子对经济有兴趣后,推荐他看过《国富论》等。
杭外的倪老师,推荐了几位很会读书的学生。
周尔怡,高三,已保送北京大学,西班牙语专业。这段时间,都在看书,每天三四小时,恶补古典文学,《诗经》《唐宋词十七讲》等。
她说,认字早,读书也早,小学读儿童文学、四大名著缩写本,觉得故事很有趣;到了初中,会看安妮宝贝、郭敬明等畅销文学,但看过就算了。
到了高中,看书稍微有点质量了,最喜欢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就是这时候看的。文中感情描写细腻,对孤独感的把握,非常准确,一下子被震撼住。这本书是西班牙语写的,当时就想这么美的文字,如果能读懂原文,一定感觉非凡,就萌生了学西班牙语的念头。后来,又看了一些作品,比如略萨的《城市与狗》,也是西班牙语原著。由此对西班牙语产生浓厚兴趣,确定了专业方向。
周尔怡推荐了一位读书狂人。
钟觉辰,2010年从杭外毕业,现在北师大学习汉语言文学,他读书的速度,差不多一天一本,非常惊人。下学期要学西方文学,最近在读莎士比亚、但丁的作品。
钟觉辰说,自己读书比较早,也比较深,小学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学读《百年孤独》等。
理科男生宋础良,杭外高二(6)班,每个星期要读三四本书。他说最近在看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有点艰涩,但感觉很享受。
宋础良说:“我父母都是高中教师,家里读书的氛围很好。小时候喜欢看科普类书籍,和很多传统名著,比如《巴黎圣母院》等。到了初中,语文老师鼓励独立思考,看起哲学书,比如《论政府》《论自由》等,推荐哲学入门书籍《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以小说形式,把哲学史娓娓道来,比较有趣。
“读书真的很有意思。窝在小房间里,却能打开一个无限大的空间。我看书会做笔记。有感觉的地方记下来。
“我非常喜欢《什么是数学》,如果流落荒岛,随身只能带一本书,我选这本。”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