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元公共资源岂容“打水漂”?
记者手记>>>
一条地下过街通道,动辄耗资百万元,建设时更是“开膛破肚、伤筋动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市区这8条过街通道,加起来的总投资超过千万元。
建设者的理想很丰满——千万元砸下去,可以方便出行、保障安全,让城市交通更顺畅。但是,现实却很骨感——这些通道不仅行者寥寥、乏人问津,甚至成了卫生死角、治安死角,大把的钱眼看着要打水漂。
为什么?笔者认为,对这些通道的有建无管,是造成反差的主要原因。
其实大家都看得到,市区的地下通道不是没有成功的例子,比如附二医地下通道人气一直很高,既安全又便捷,市民们也习惯了去走地下通道,对学院西路的交通拥挤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
但细看附二医地下通道,它的成功不仅仅是靠方便上下的现代化电动扶梯实现的,也不仅仅是靠设在医院内部的出入口实现的,而是融合了周边众多的辅助因素:道路中央加高了的隔离栏,明确告诉市民不能随便穿越马路;随处可见的协警、保安等管理人员,帮助市民找到出入口;内部整洁有序的环境,让市民可以放心地通行。这一切,是多个政府部门合力进行管理的结果。
反观失败的地下通道,其为人所诟病的多是脏、乱、不安全。这些毛病,不正是管理不到位的直接结果吗?
因此,此次对地下通道的优化改造,应该不仅仅是对照明、路面、墙面等通道硬件的改进,更关键的是对通道的“软件”,即管理各方责任的明确:谁负责保洁、谁负责治安、谁负责各种设施的日常维护,都要落实到位。最好能在通道内设立一个公示牌,让市民知道,一旦通道出了问题,该去找谁解决问题。
只有管理到位了,地下通道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才对得起纳税人为这些通道付出的巨额投资!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