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这是浙江西北角一个三面环山的小盆地。登上中间的观景平台感受清晨的阵阵山风,隐隐带有茶香。目力所及之处,是片片相连的白茶园。这里是安吉溪龙乡黄杜村白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园区,有1.2万亩白茶。
在茶园的边缘,有两座隔水相望的民国时期风格的大宅院。一位正在料理茶园的村民自豪地告诉记者,那是乡里建的影视基地,年初热播的电视剧《如意》就是在那拍的。
推开其中那座“谭府”大门,迎面碰上了管理员田旭丰。她微笑着把记者迎进了茶室。打开茶室的木窗,远处有不少人穿行在茶树间。小田说,这是外地来的游客。由于这里空气好、风光美,不少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游客慕名前来,特别是《如意》播出后,人就更多了。
“这里的白茶园不仅每年能为农民增收5000万元,而且还是省级农业休闲观光园。前不久,乡里和上海景域集团签了框架协议,准备依托茶园开发帐篷客旅游休闲项目,”田旭丰兴奋地说,“到时我们采茶时节卖白茶,不采茶时就卖风光!”
记者在安吉蹲点期间,卖风光、经营“美丽乡村”、生态经济等话语不绝于耳。悉心呵护青山绿水多年的安吉人,正在怡然享受丰厚的回报。
美丽乡村多富足
看到300多亩向日葵如期绽放,皈山乡尚书 村村支书李锡良长舒了一口气。他说,村里的第二届葵花节即将举行,这下不用担心游客观赏不到美丽的花海了。
“连续种了3年向日葵,知名度越来越大,今年游客数量估计比去年多,至少有2万。”李锡良信心满满。不久前,他刚赶赴上海和驴妈妈旅游网签订了合作协议。以后李锡良还想开发向日葵系列产品:葵花籽油、向日葵钥匙扣、向日葵雨伞……
尚书 村拥有一方好山水。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村里意识到美景即财富,开始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建起了“开心农场”。李锡良和记者在“开心农场”里的千米瓜果长廊下边走边聊:“以前村集体收入每年只有9万元。搞了农业观光后,远近的来客多了,去年仅门票收入就有14万元,村集体收入上升到了近50万元。”
山还是那片山,水还是那汪水,但是被激活的生态资源,为尚书 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递铺镇横山坞村的山水灵峰休闲农业观光园闲庭信步,梨子、葡萄、猕猴桃等水果格外诱人,荷花盛开在湖泊中,不时有鸟儿掠过树梢。这个由外来资本开发的观光园,总投资约3亿元、一期占地面积约1500亩,选择落户在横山坞村,正是看中了安吉的生态优势。
横山坞村紧靠灵峰度假区,村中有景,景中有村。很难想象,这曾经是一个负债80余万元的贫困村。村支书郑云法说,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办的几家厂不仅有污染,而且严重亏损,欠了一大笔外债,“一年的利息就要10多万元,村里每年的收入用来还利息都不够。”
今非昔比。横山坞村现在固定资产达到1.4亿元。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47万元,今年目标突破400万元。村里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了1.8万元。
横山坞的华丽嬗变,始于2008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村里整治环境时用留用地建造了2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出租,原来分散在几个自然村的家庭企业集中进了园区。“小企业有了扩大生产的空间,集体经济收入也得到大幅增加。”郑云法说。
立足生态,多种经营,安吉农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至2011年底,全县187个村(社区)集体经济平均收入60.4万元。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村民们也获益良多。谭有珍的兴隆园酒楼在一幢十几层的大厦旁,两排整齐的商铺依次排开,商业街和塘浦工业园区连成了一片。
我们莫非已经出了村?谭有珍否定了这个答案。我们脚下踩的仍然是横山坞村的土地,这里是村里和房产商合作开发的“兴龙之城”。谭有珍原先在老村委会旁开了家小面馆,下面条,卖早点。2010年初,她搬到了这里开了新店。两层的酒楼,第一年搬过来的时候,租金全免。
“搬来后地方大了很多,而且这里位置很好,挨着塘浦大道,旁边还有开发区的好几家工厂,生意要比以前好多了。”谭有珍说。
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谭有珍深有感触,“现在每家的数字电视费和大病统筹,都是村里承担的。不知道比过去好了多少。”
有了强有力的集体经济作支撑,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横山坞村里网球场、篮球场、门球场、图书室一应俱全。村民们还组成了老年门球队、女子排舞队、腰鼓队、球操队等多个文体团队。老年门球队不仅获得过省农村门球比赛的冠军,今年3月底还在中韩门球交流赛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村里像我这样的老头,以前都是靠搓麻将、打牌来消磨时间。真没想到我们这些老农民还能出国比赛。”69岁的门球队队员徐林富说。
生态理念入人心
在安吉,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句空话。从2002年开始,安吉在每所小学、初中开设生态教育课,每学期安排10课时的时间,向孩子们普及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知识。近期,县环保局、教育局等还在着手编写一批全县统一的环保教材。经过几年的努力,生态意识在安吉得到普及,普通安吉人也成为生态环保的践行者。
早上8时,记者和袁凤钗在递铺镇约定的汽车站碰了面。一聊才得知老人5时30分就已经上街清理垃圾了。这位刚过75岁生日的老太太戴着环保志愿者的帽子,身穿环保志愿者的红马甲,精神矍铄。记者跟着她一路走一路聊。
4年多前,袁凤钗萌生了要做环保公益活动的念头。打那以后,她每天都要拿着1把火钳,背着3个环保袋,志愿上街清理垃圾。4年多来,袁凤钗已经走遍安吉县城的大街小巷,走过8000多公里路,磨坏了13双鞋。
“有环境才有未来。我在安吉生活工作了50多年,我要爱护我的家。”袁凤钗说着,把一个烟头夹进了垃圾袋。
遇到吃瓜子、吃甘蔗的人,袁凤钗会拿出自己做的折叠小纸盒,递给对方。看到乱扔垃圾的人,她会和对方讲道理。发现严重的环境问题,她会打电话到县环保局和城管局。
刚开始很多人不理解,家里不缺钱,为什么老太太要去“捡破烂”?但是渐渐地,袁凤钗以自己的言行,感动并影响了一批人。每天她有几个固定的蹲点地方:第三小学、汽车站和昌硕公园。“刚开始,我在第三小学待一个多小时,捡的垃圾能装满5个大袋子。”袁凤钗说,但是现在,她每天只能捡到一些零星的废弃物。
卖废纸和塑料瓶的所得,袁凤钗会购买文具本子,送给第三小学的学生,鼓励他们保护环境。现在学生们看到袁奶奶会向她敬少先队礼,向她问好。而袁凤钗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也说,长大了要和奶奶一样做环保。
小桥流水农家乐
两山夹一沟,清澈的溪水在沟里的乱石间欢快地跳跃着。溯着溪流沿着山路蜿蜒而上,就到了报福镇深溪村王向炜一家四口开的农家乐。记者进门时,一群镇江的游客刚吃完中饭出来,嚷嚷着准备去溪里玩漂流。
三层的主楼、两层的附楼,新盖的一间小屋是乡村酒吧,加上一个小院子,是这家农家乐的全部。步入主楼一层的餐厅,王向炜的姐姐和父母正在收拾餐桌,掌厨的王向炜刚刚歇下来。
“我们这里一共有20多个房间,国庆长假快到了,房间已经预定得差不多了。”王向炜向记者介绍说:“我家开农家乐在村里算晚的,不过三四年时间。原先除了父亲在村里务农外,我妈、我姐和我都在外地打工,赚的不多不说,还难得团聚。”
“现在,我们不仅一家天天在一起,一年还能赚40多万元。但刚开始时不太懂经营,多亏了村里便民服务中心的帮助。”
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在安吉这些农家乐聚集的村庄,为农家乐提供旅游信息、帮助规范经营、提升业态水平成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特色服务。
王向炜说,服务中心每年都会组织三四次培训,包括食品卫生、待客礼仪、经营推广等内容。说着,他把记者带到了院子里,指着那间乡村酒吧说,建这个是服务中心提议的,而且设计图纸、装修方案等都由他们提供。建好后,客人们可喜欢了。
告别王向炜一家,记者来到了另一个农家乐聚集地——上墅乡董岭村。9月的山风已经有些微凉,但是来这里避暑的游客还未全部离去。一户农家乐的外面,有对上海的老夫妻正在看风景,他们已经在董岭休养了两个月。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在村里一抬头就可以望见茂林修竹,群峦青翠。海拔800多米的董岭,农家乐很兴旺。全村122户人家,有62户经营农家乐,还有几家正在进行审批。
整个董岭户籍人口只有460多人,也很少有人外出打工。但是在旅游旺季,光游客就有2000多人。众多农家乐和众多游客,管理和沟通就成为一桩大事。便民服务中心担当起了这一重任,把服务延伸到受理游客投诉,为游客提供药品,为自驾游游客提供农家乐信息等。良好的服务赢得了回头客的光顾,董岭的农家乐也越办越红火。
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加上人的智慧,生态富民的种子在安吉的土地上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去年安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亿元,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7%。与此同时,安吉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任重道远生态路,历久弥新绿色情。坐拥万顷竹海的安吉,还将沿着生态发展之路继续前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