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昨天,在武义县城东升东路边,有一家棉絮加工店,邱子云夫妇正在翻新加工棉被。
这段时间是棉絮加工生意的旺季,随着天气转凉,每天都有人找他们做棉被。这当中有从乡下特意赶来的农户,也有城里居民。
老手艺引来好生意
在棉絮加工店里,邱子云夫妇各旋动一个大木盘,以此用力碾压出一床厚而洁白的棉被,棉被上配以几条红绿色细而明显的线。这是一床快要完工的棉被,不用手摸,看上去就让人感觉暖和。
店内、门口摆着十几床已翻新了棉被,还有几床排队等待加工的旧棉被,夫妻俩最近每天都要赶工加班到晚上10点多。
“虽然现在随时可以买到各色棉被,但是不少买来的棉被里面都含有化纤成分,很多人还是喜欢纯棉的棉被。”邱子云说,现在许多年轻人为了图方便喜欢直接购买,但许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喜欢来店里加工棉被。
邱子云今年53岁,是武义县新宅镇桥坑村人,13岁时就跟着师傅走村串户四处弹棉花。40多年来,他不仅一直没有丢掉这个手艺,还把妻子从村里带了出来。店里的两个磨棉盘是从师傅的师傅手里传下来的。妻子潘子凤说,不要看这两个磨棉盘很实,其实有很多肉眼看不到的孔,细碎的棉头通过磨棉盘的旋动都可以吸出来,使棉被变得厚实。
纯手工制作更珍贵
邱子云介绍,店里的棉花加工分为纯手工加工和机器、手工相结合两种。“一般先用机器把棉花打细,机器弹过,再用手工弹一遍。”他说,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也保证了棉被的质量。
尽管机器可以代替部分人工,但邱子云仍掌握着最原始的弹棉花手艺,那要用弹弓弹。他在现场演示了这一古老手艺:背上用竹和木制成的弹弓,紧绷的弹弓上有牛筋绳做的弦,将弦靠在工作板上的棉花,用木棰频频击弦。随着声声“嘭嘭嘭”的声响,弦不断击打棉花,引出飞絮使棉花渐趋疏松,不一会儿,邱子云的头发、衣服上就沾了许多飞絮。“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这是对弹棉花工匠们劳作时的描述,也是人们对这一手艺的形象比喻。
邱子云说,弹棉花要求粗中有细,敲弓的时候要花大力气,而棉被成形后的最后一道工序“上线”,则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要夫妇俩一起才能完成,除了要在棉被上拉上细线,还要根据客户的要求拉上红双喜或者红花绿叶等样式。
如果采用纯手工做一床棉被,花费的时间很长,两个人一天只能做一床半被子,人工费也要贵很多。邱子云说,目前采用机器人工结合,夫妇俩一天能翻新6条旧棉被,每床只要50元;纯手工的每床要收150元加工费。
想招徒来学手艺
邱子云一直想招几个年轻人做徒弟,但越来越难。邱子云曾经收过十三四个徒弟,但是都吃不了苦,纷纷转行,目前仍然在做棉花加工的只剩下一个人。
邱子云起初想让子女继承弹棉花的手艺,无奈儿子、女儿都不肯学,做了一会儿就跑走了,现在各自都有了工作,很少到店里帮忙。
三四年前,邱子云常常回新宅镇老家招徒弟,一般只有家里比较贫困的孩子肯出来学。但是往往做了一段时间之后,嫌这个活又累又脏,纷纷离开了。到了现在,邱子云几乎找不到徒弟。
夫妇俩担心,再过几年,他们这一批老手艺人做不动了,弹棉花这个手艺就传不下去了。
邱子云想通过这篇报道招徒弟:“没别的要求,只要愿意学都可以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