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真的太冷了!过完元旦小长假,很多人这么说。去年12月30日,杭城最高温度仅为1℃。昨天最高温度都在0℃以下,中午12时,杭州市区气温只有-2.4℃。
这么冷的天气,各大医院神经内科的医生可就忙坏了。
“1月1日我值班时,医院急诊室留观的病人,1/3是突发脑血管意外。”浙大一院神经内科梁辉副主任医师说。
浙大二院神经内科罗巍副主任医师1月2日和3日值班。“医院神经内科的病人,70%以上是刚收进来脑血管意外的病人。”两位神经内科专家都认为“天冷”是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罪魁祸首。天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引起血管痉挛;另外,人体的血液量不变,血管变窄,血液通过所需的力气加大,血压就高了。如果脑子里面的血管比较狭窄或者有个血管瘤,可能出现两种脑血管意外:血流不过去,脑子局部缺血引起脑梗塞;血冲破血管,引发脑出血,也即脑溢血。这两种脑血管意外都属于脑卒中,就是我们常说的脑中风,其中80%的脑卒中属于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发病时的死亡率高达20%-30%。
接下去,杭州还得冷一段时间,大家在家里、出门在外,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
1.及时调整药量。平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脂代谢异常的病人,要特别小心。这些病人包括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按时吃药是起码的,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及时请医生看看是否需要调整药量。
2.尽量不要外出。天冷,老年人尽量不要外出,不要去室外晨练,室内打打太极拳是很好的运动。
3.要开空调或油汀。“有一点,儿女一定要为老人做。提醒老人,这段时间要开空调或油汀,不要受冻硬撑。不要为了省一点电费穿很多衣服,有时候衣服穿多了,行动不便,血液循环变慢,血黏度增加,也会增加脑缺血的风险。”梁医师说。
4.出门戴上帽子。如果要外出,尽量不要吹风,特别是老年人,出门记得戴上帽子,俗话说一顶帽子比三件衣呢,保护好脑部血管的温暖是性命攸关的事。
5.不要吃太多油腻、上火的东西。冬天,中国人习惯进补,所以特别要注意不要吃太多油腻、上火的东西,这会让血脂和血压增高,增加脑血管意外风险。
6.不要睡得太晚。接下去过年走亲访友,尽量保持自己作息规律,不要睡得太晚,休息不好,人体疲惫也容易出事。
7.及早就医。如果真的发生脑血管意外,尽快来医院。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是要抢时间的,越早治越好。如果有突发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头晕、神志不清、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吞咽困难、一侧肢体的麻木无力、行走困难、平衡障碍、视物模糊等情况,就要怀疑是不是得了脑中风,马上就诊。
预防脑中风的7点建议
“不要以为脑血管意外是老年人的事情,1月1日那天,我们就收到一位33岁的脑缺血病人。”浙大一院梁辉医师说。
这位病人是晚上十点多被120送到浙大一院。躺在担架上,手脚全都没有知觉,舌头歪在一边。梁医师把病人的老婆叫到一边问病人发病前在做什么?
“我们也没有做什么……放假第一天,我们俩想想外面人太多,又冷,就待在家里。老公披了件大衣,玩电脑游戏,男人家玩起游戏来哪里听得到我们的话。我叫他开空调,他不理我。我就管自己继续睡。
“我一直睡到12点,迷迷糊糊知道他是从早上9点多开始玩游戏的。中午,我起来做中饭。老公说,他的手指冻僵了。我叫他开空调,他还是不肯,反倒来抢我的热水袋。我说不动他,下午我就窝在床上看甄嬛传。晚饭,也在家里解决。吃完饭,他继续玩游戏,直到晚上八点多,老公叫我,说‘不对了,鼠标也拿不牢……’我慌了,掐他的手,不痛,连忙来医院。”
梁医师为病人做颅脑CT,发现大脑有缺血情况,发病起码在十个小时以上了,就是说病人中午手指冻僵知觉减退,就可能是脑缺血发作。
脑缺血的症状不容易察觉,发病初期,病人只是觉得手脚没力气,脑子不好使,但大多不放在心上。很多病人等到话说不出来、手脚动不了、头晕摔倒才来医院。
梁医师说,脑缺血的病人应该尽快治疗,如果脑缺血发作四五个小时之内,可以使用静脉溶栓,打通堵塞的血管;如果超过四五个小时,但在八个小时之内,可用动脉溶栓。静脉溶栓是医生通过静脉注射一种药物,快速溶解血管里的血栓。相比静脉溶栓,动脉溶栓相当于一个微创手术,需要在血管造影下完成。
“但是像这位33岁病人的情况,就不好说了,发病到救治已经过了10个小时,已经做了溶栓、服用药物,能不能康复就要看病人本身的体质了。如果病情比较严重,病人可能瘫痪。他今年才33岁啊。”梁医师也觉得很惋惜。
明后两天天气依然寒冷,还有雨雪助威。
怎么才能预防脑血管意外?对缺血性脑卒中,《欧美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解读》有建议:定期测量血压、定期测量血糖和血胆固醇。除此之外,梁辉医师和罗巍医师有好几条建议,大家要留心记一记,为自己也为家中的父母。
来源:都快市报 记者 王真 通讯员 方序 陈旭东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