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07日讯 昨天下午3点,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杭州二中,给600位高中生上了一节课。
这是朱清时第一次在浙江给中学生讲课,他一直很期待,“浙江是个好学生的大省、强省,我们有很多好学生就是从浙江招生来的,今天我来看看,浙江的孩子到底怎么样。”
朱清时的这堂课,关键词是“创新人才”。他认为,创新人才所应该具备的“5个力”——批判力、想象力、洞察力、专注力、记忆力。
67岁的朱清时,选择跟17岁的中学生们聊这件事,他把他的这一课,精心组织成了一段探索历程,充满了科学界传奇故事。
故事里的人物,有人类最有创造力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有拥有天马行空想法的数学家伽罗华,他发现了后来成为物理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的群论……
朱清时讲课,一个多小时端正地坐着,不看稿,娓娓道来一点不“吃螺蛳”,就像手里有根头发丝儿似的,他牵一牵,一群“小蚂蚁”动一动。
“法国数学家伽罗华,20岁不到就发现了群论,这个人21岁,和人决斗,死了。”
“啊!”学生顿时紧张了。
“他死之前,把发现的问题寄给傅里叶等当时享誉盛名的几个数学家,结果都因为对方看不懂,要不就是把信件给搞丢了,要不就是批注:‘完全不能理解。’”
“还好他的手稿被兄弟留着,决斗死后50年,手稿发表,被当时的学界认可了。”
“所以年轻人是最富有批判精神的,就像你们现在。”
讲完故事,大家豁然开朗,哗哗鼓掌。
批判力,朱清时自己一直在实践,他批判的对象,就是现行教育体制。
反面个例,都是中国灌输式教育的牺牲品,比如,一个小男孩问,“为啥午夜魔法褪去了,啥都现原形了,水晶鞋还美美的呀?”老师被问住了,“你别胡思乱想,只要按照书本记就行,这是要考试的!”
有点出乎朱清时意料的是,同学们活学活用,不是朱清时说什么是什么,有现场站起来批判,也有质疑的。
朱清时回答简洁,一针见血。
这一轮,同学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就已经接受了一场“5个力”的考验。
这一轮,中学生和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真的漂亮地对上了一番话。
朱清时心里暗暗高兴,结束讲座下台的时候,他步子轻盈得有点微弹,直冲着记者乐。
他说过,南科大自主招生,除了广东,其他17个省计划各招20个人,“但是我们预留了不少机动名额,如果浙江的生源情况好,我们要考虑加码。”记者追问下,朱清时透露,如果加,最起码10个名额以上。
看来,浙江挺有戏的。
对话一
施成(杭二中高二理科生)
施成:校长您讲到了批判思维,所以我不知道能不能提一个批判性的,甚至有点冒犯的问题?
朱清时:可以,随便。
施成:跟我们这些当下教育制度里深受其害的学生,花这么大篇幅讲制度不合理,对我们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
为了说明他的疑惑,施成打了个比方:“好像您对贫困地区的人们说,这个政治制度是不好的……”
朱清时(笑):制度本身,确实不是一朝一夕就立马能改变的,但是你心里的天赋,不能被磨灭,保留你的初心,等待时机的到来,你会实现。
施成:您的回答我满意。
初中《科学》教材是朱校长编的,那时就很喜欢他
朱清时结束演讲之后,施成是第一个站起来提问的学生,为了能引起注意,他在一张A4纸的一面,写了一个大大的“问”字,纸背面,记录着他的思考痕迹。
“杭二中是一个开放的学校,我们学校来过很多校长、学者,好多人也都会批判当下教育制度。但是我听了以后就觉得,这些批判到目前为止也好像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了制度的不完美,但是我们依然没有进一步觉醒,要真的去做点什么改变它。”
和别的孩子多是从老师嘴里知道朱清时不太一样,施成说,他对朱清时非常熟悉。
“我初中学的整套《科学》教材,主编就是朱清时。我对科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就是按照朱校长的思路来进行的。”
施成很喜欢那套教材,初中毕业快两年,他虽然想不起来具体的细节,但是很肯定地告诉记者,那不是一套告诉你什么就是什么的教材,它类似西方的启发性教材。
“可能我的说法有点夸张,但是我经常在思考,我做过的考卷,超过我的身高,我感到这个高度越往上垒,我的创造力越被磨灭,我曾经看过一个调查,说中美高中生的科技创造能力差距非常大。”没有时间想创造的事,体制又在摧毁体内的“老本”,这种双重压迫让这个17岁的男孩很焦虑。
“我天天都在想,是完全投入这种应试教育,安稳考上一个好大学呢,还是保留自己的探索欲望,天马行空的想法,去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这是施成之所以第一个站起来“冒犯”朱清时的原因。他说他的理想很早就定下来了,做物理学家,然后从事教学,去力行教育改革,真正改变学生。
对话二
潘正元(杭二中高二理科生)
潘正元:您讲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我记得爱因斯坦也说过另外一句话,好的创造力,是整合事物的能力。我想说苹果的两款产品,iPod和iPhone,他们开启了音乐播放器和智能手机的新时代,但事实上,这两样东西,并不是苹果首创的,但是苹果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和客户成功进行了创新,这是不是您认可的创新?但是整合力,并不在您讲的创新最重要的批判力、想象力、洞察力、专注力和记忆力之列,它重要吗?
朱清时:整合力非常重要,但是整合能力,是洞察力和记忆力的集中体现。
他的回答给我一种思维上的帮助,我佩服朱校长
潘正元崇拜有创造力的人,并且辩证地看待这些人的人性。比如,他爱乔布斯。
他顺便告诉记者:“杜月笙说,按照能力和脾气,人分四种。乔布斯有能力,他也有脾气。”
潘正元曾经读过《乔布斯的创新启示》这本书,他问朱清时的这一问,就来自这本书。朱清时说到的几个“力”,都已经被旁人总结出来,是乔布斯能创新的基因所在。“但是书里还有一条就是整合力,所以我想问问朱校长,他看不看重这种力量。”
他的第一步思考,得到了朱清时深化了的回答,“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上的帮助。我佩服朱校长。”
潘正元更温和一些,他觉得时势造英雄,时代也造就制度。“现行教育制度存在那么长时间,必然有它合理的地方,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和学生人数的不对等,造成我们的体制有缺陷。”
如果中国教育突然转型像美国那样,潘正元这一代学生也觉得不现实。“制度立马不会变,我想人要去适应,但更重要的使命是努力去达到改变。”
“如果”,这是一种假设,是潘正元认为的开启思考最好的“拉链”,这一“拉”,就会展开无限思考和可探索的实际。
潘正元很骄傲自己有一个可贵的习惯,“我是个特别爱多问一个‘如果不是这样……会……’的人。”
比如潘正元特别爱和同学讨论历史人物,如果希特勒当年的选择不是这样,世界会怎么样,人类又可能会怎么样?
“经常自己设问这种‘如果’,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