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王建安在北京领取“白求恩奖章”。
浙江在线01月08日讯 把专家坐诊一览招牌挪到室外,装上大灯,照得清清楚楚,方便大家随时看;把全院床位“从医生的小口袋”拿出,放到医院“大口袋”统一调配,比如神经内科有病床空着,其他科室无法收治的病人,也可以住进来……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对上医院看病的人来说,都不小。这几年来,浙医二院因为实实在在做了一系列便民就诊的服务,赢得了大荣誉。
昨天,2013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院长王建安,获2012年度“白求恩奖章”,这是我省首位获此殊荣的医务工作者。
设立于1991年的白求恩奖章,是国家对卫生系统模范个人的最高行政奖励,迄今为止,共有48位医务工作者获得该奖章。
昨天下午,记者连线正在北京领奖的王建安,他这样告诉记者: “白求恩的伟大之处在于,一个外国人,在当时如此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赢得了八路军战士无条件的信任。他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我想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真正热爱患者的心,真正站在患者的立场行医。”
引进术前检查一站式服务,病人术前等待天数缩短1天,平均住院日也从14.5天缩短到8天;在全国率先尝试“看病前先预约”,病人在社区医院就能挂浙二专家号;开通“诊间预约复诊”、“24小时挂号”,病人只要刷一下二代身份证,就能实现随到随挂……在浙医二院看病,这几年的确方便了。
2011年4月,一位姓陈的女士,因为内分泌疾病在浙医二院内分泌科病区接受治疗。治疗过程中,陈女士突然感到胸闷、冒冷汗、抽搐,突发昏迷。医护人员立刻推来抢救车、除颤仪,实施抢救。
几分钟后,苏醒过来的陈女士告诉身边的护士,自己的父亲和兄长都曾经发生和她一样的情况,但都因为抢救不及猝死。
让陈女士躲过一劫的,是王建安担任院长后,在浙二力推的一项投入——投资300万元,为全院几十个病区统一配置除颤仪和抢救车。而从前,除颤仪只有心脏中心、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少数科室才有。现在即使在普通病区,一旦出现急救病人,护士就能推着除颤仪,病人在最佳抢救时机内就能得到救治。
“普通病房里发生心脏骤停的概率不会太高,但比马路上肯定要高多了;哪怕一台机器几年中只抢救了一两个病人,一条生命该值多少钱?而且这些钱花下去,实际上是树立一种‘患者至上’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是花钱能买来的。”
“文化,你倡导什么很重要。”这是王建安反复提及的一句话。他告诉记者,自己学医时,奶奶经常跟他说,“一定要对病人好”;如今作为一名院长,这个理念成为他做院长最大的动力。作为院长,他要整个团队都渗透这种服务理念和文化。
要服务病人,一定要有过硬的本领。中国每年因心肌梗死死亡的人超过百万,虽然可以通过心脏搭桥手术,解决部分病人的心血管堵塞问题,但不少病人因为心肌坏死,心脏功能大大受损。
2002年,王建安从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上获悉,欧美不少国家正在开展一项“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疾病”的研究。看到这个消息后,王建安组建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为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新的手段,挽救了无数病人。
- 今后去浙二看肝胆胰疾病可申请预约美国顶级专家
- 浙二眼科中心200个门诊号今起免费向老年人发放
- 浙一、浙二医院正常营业形成就诊高峰 中河高架堵得慌
- 浙二“救心术”,日新月异
- 浙二推行自体输血近两年 为何难以大范围推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