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书社将一部分书摆到门口“清仓”。
读者正在千禧书社挑书。
浙江在线01月10日讯 台州椒江青年路千禧书社的老板朱啸文最近正在遭遇“危机”。危机的原因,是小书店的去留问题。时间倒流回12年前,千禧书社开张那天,“营业额能达到上千元。”然而这两年,书店经营愈加艰难,朱啸文的收入,“还不如人家打工的。”
千禧书社的苦撑是民营书店的一个缩影。最近几年,椒江、临海两地的20多家民营书店相继倒闭。千禧书社成了椒江最后一家特价书店,席殊书屋的老板娘是临海唯一一个文艺书店的坚守者。
这两家有着十多年历史的书店,如今都风雨飘摇,更加暴露出实体书店的现实困境。说起压倒实体书店的最后一根稻草,两家书店的经营者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网上书店。
椒江最后一家民营特价书屋“清仓”了
朱啸文的千禧书社是千禧年开的,在椒江的青年路上,有两间半店面,12年没挪过窝。
“千禧书社可能是椒江的第一家特价书店。”说起经营特价书店,朱啸文挺自豪,因为千禧书社不但是最早的,还是坚持最久的。但是,坚持最久的书社也有结束的一天。
几天前,朱啸文收到了房东送来的通知:2013年1月15日,收回出租的两间半店面。
朱啸文握着“通知”傻傻地坐在磨平了的红木椅上,他不是没想过再找一个店面,但现实不允许,他苦苦支撑的书社只能以这种方式告别。
“全场清仓”。昨天,在千禧书社里贴满了这样的红色字条。一时间,老顾客们纷纷来淘书。
“以后买不到了,有什么想要的今天赶紧挑吧。”朱啸文从门口的袋子里掏出一副老花眼镜递给80岁的潘大爷。潘大爷是这家书社的常客。昨天,他在书社挑了很久,抱走了十几本历史类书籍。
家住花园新村的张先生十多年来一直在千禧书社买书。最初在这里买的时候,他还在念中学。来书店时间多了,自然跟朱啸文熟悉了,结婚的时候,他还给朱啸文送来了喜糖。有了自己的小孩后,他开始带着小孩来千禧书社淘书了。
听说书社要关门,张先生一下午躲在书社里没出来。
临海的席殊书屋关门时间比开门还要多
和朱啸文一样,杨婷艳也是从12年前开始经营席殊书屋的。
在临海不少读书人眼中,崇和门边上的席殊书屋是他们一个温暖的慰藉,这个书店也成为古城的一个文化地标。
最初,席殊书屋是位于崇和南门附近,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店铺。书店浓厚的人文定位,以及特色的会员服务——如会员可享受不同级别的折扣,可免费寻书代购,并有定期的读书杂志相赠——这种灵活的经营机制,无疑让读书人耳目一新。
然而十年时间,书店几经搬迁。如今搬到了国贸大酒店后的山川街路口,位置不再如此前显眼,书屋也开始门可罗雀。
“如果只是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说,这个书屋早就可以关门了。”杨婷艳甜甜的声音还是掩盖不住她的无奈。
去年,席殊书屋的收银员辞职了,杨婷艳从此没有再请人,“不忙的时候我就自己去看店,没空的时候就把店门关了。算起来,关门的时间比开门还要多。”杨婷艳说,现在席殊书屋处于亏本经营状态。
书商的通讯录里每年少几个名字
在临海,民营书店曾经也不寂寞。
若干年前,在临海巾山路、赤城路、回浦路一带,有着十多家民营特价书店,单是巾山路便一度开出过四五家。这些书店格局不大,以销售出版社库存的图书为主,进出货量都很大,每本从几元到十几元,很受淘书人的喜欢。
然而,这些书店也最终没能扛过寒冬。
在朱啸文的印象里,2004年到2006年间,椒江的特价书店迎来了“倒闭潮”。“以前大家都一起去书商那里进书,常常能打个照面。后来书商发给我们通讯录里的名字一年少几个,没几年椒江的七八家特价书店全没了。”朱啸文摇摇头,“生意不好做。”
据了解,台州的民营书店曾在2000年前后达到鼎盛,但之后,尤其是2005年以后,或关闭或减小规模,民营书店开始走下坡路。
工商部门的相关数据也显示,这几年来,民营书店营业执照注销和吊销的数量,已呈明显增多之势。
早在北京第三极书局停业之时,就有业内相关专家分析认为,民营书店的艰难日子其实才刚刚开始,现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知识生产的转向对实体书店影响很大,未来几年,80%的民营书店将会倒闭。甚至还有专家预测,十年来基本关掉了五成书店。
高成本还遭遇网络冲击让实体书店风雨飘摇
是什么原因让这么多实体书店相继倒闭呢?
千禧书社老板朱啸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利润空间太小。
以他的书店为例,新书进价成本就比较高,还要以特价出售。他所租的店房租10多年来一直在上涨,加上水电费,每月成本达到了两三千元。而每本书的利润却越来越不可观。朱啸文每天得卖上十几本书,才能维持收支平衡。“每天也就卖个20来本,反正饿不死,也赚不到什么钱。”可租金越来越高,让书店倍感生存压力。加上低利润的双重打压,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而来自网络的冲击更是致命。“网上书城的成本优势让实体书店根本没法比。”杨婷艳说,网上书城没有房租,还省了人工费用和中间流通环节,“所以它们可以动不动就7折,甚至6折出售。”此外,网上书城还有一部分的广告收入,“有些大的书城,可以不赚书的钱,光广告收入就够它们生存了。”
除此之外,电子书籍的费用更低。许多电子书籍都是免费下载或阅读,这也造成了大部分实体书籍读者的流失。“几百页的图书,转眼工夫就能下载完,而且现在家家都有电脑,不用出门又能省钱,为什么我还要挤公交车长途跋涉去书店买那么贵的书呢?”自从有了电子书,就几乎不买实体书的“90后”小宁说。
扩大经营范围或许是夹缝突围的一种方式
椒江葭沚街道马庄村的“新旧书屋”老板张明富一直劝朱啸文不要把书店关了,“你可以换个店面再经营,只是得搞点别的文化东西一起卖卖了。”
张明富也经营了一家书店。几年前,书店生意走下坡路以后,他就开始腾出一部分店面卖文具,来弥补一些利润。
“在一些大城市里,政府文化部门对于实体书店有一定的政策补助,但是我们这里没有。”临海席殊书屋的老板娘杨婷艳说,她只能自己尝试着用两条腿走路。目前,她开始涉足文化领域的其他行业,来养活这个文艺书屋,为一代人的书香记忆做最后的坚守。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