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宁波1月10日电 眼前43岁的徐海波,宁波北仑区新棉村人,经商快三十年了,四年前才刚刚拿起锄头,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来准确定义他。
现代农业已成为新的投资产业,一群像徐海波一样的“半路子”农民,担当起了农业转型期的“先锋队”。初见徐海波,他从一个蔬菜大棚里探出半个头来,回应我们,一脸抱歉地说:“这手上的活儿一时歇不下来呢!别看我蓬头垢面,我想做到法国大庄园里喝着红酒的农场主一样优雅。”
16岁时,徐海波就开始做蔬菜生意,挣了不少钱,一天能进账两千元,比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还多。他笑笑说,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民和田地的关系发生着改变,村里把大部分农田流转出来,农民收收租金,专业大户承担起种养的任务,他仿佛看到了法国那些连片的、美丽的葡萄酒庄园。
徐海波告诉我们,村里在农田上集中搞起现代农业大棚,2008年,他一口气包下66个大棚,用掉全部家当。“我算过,如果需要我们自己去搭建大棚,每个几十万元投入,吃不消。现在有了现成的,风险小多了。”
徐海波一直亲力亲为地疏理着草莓瓜果,可他从没种过地,一切等于从零开始。“我要做,就做不一样的农业。”聊到这儿,徐海波突然兴奋了,加大音量,指着大棚一个圆柱形的桶体说,有了它,大棚内温度能提高2摄氏度左右,单亩产量可提高40%左右,蔬菜水果品质也好,收获期还能适当提前。
他的大棚里全是新鲜玩意儿,科技含量高着呢,大多是科研院所的新技术、新品种。“可惜你们没有早点来,不然,还能看到喝牛奶长大的甜瓜呢!”徐海波所说的甜瓜,叫“甬甜7号”,用牛奶发酵,水释稀,在市场上每个能卖到150元。
村里最近在规划几千亩的休闲农业园,村民将统一搬到高层住宅楼里,现在住的房子都要复耕,其中二三百亩做“智能农业区”,他很想把这承包下来,在大棚里装上摄像头、控温、控水等装置。
感受着徐海波的信心,听着他的蓝图,庄园也许并不遥远。他身上有着中国千年农夫辛劳的影子,亦具备了现代化的眼界和知识,这个探索中的“半路农民”让我心生敬佩。
- 浙江台州“边境110”宣传走进农民工子弟学校
- 精耕实业必有丰产 杭州岛石:不一样的“种地者”
- 玉环85后“新农人”种文旦 农业也能挣大钱
- 镇海3万参合农民获赠大病商业保险 13类病种可理赔
- 田园先锋:为刹住“迎来送往”之风叫好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