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温州1月13日电 每天早上7时,温州山下村村民总会看到50多岁的清洁工撑船打捞贯穿村子那条河里的垃圾。
“天天都来,一天4次。”村口开小饭店的一位村民说。
这位清洁工叫黄长生,是温州普通农民,10多年前他开始做河流清洁工作,一年多以前,温瑞塘河山下河东段成了他的工作范围。据了解,山下河东段全长400多米,河流依次穿过村民住所和菜市场。
记者来到这段河流时,河面清洁,泛着绿色的波光。河里的曝气装置正在“扑扑”地给河水补氧,生态浮岛在河中央清晰可见。此时,黄师傅正准备他的小木船,从河西段驶往河东段。
“黄师傅,这河挺干净,很快就会清理完吧?”记者问。
黄师傅笑而不语,用渔网边撑木船边打捞河流的垃圾。当木船经过山下桥时,记者发现,桥洞里散布着生活垃圾,黄师傅不紧不慢地打捞漂着的生活垃圾,把它们放到船上的垃圾筐。穿过桥,船速开始变慢,黄师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原来,黄师傅前行遇到“障碍”了。河流中央的曝气装置、河里漂浮着吸污水的装置都成了黄师傅的“拦路石”。黄师傅必须避开这些装置前行,还必须打捞河里的垃圾。船左一摇右一晃,前行艰难。不到100米的距离半个多小时还没有驶完。
和黄师傅攀谈中,记者得知,他家住在三垟湿地附近,每天早上要5时起床上班,“黄师傅,这活这么累,怎么干这么多年啊?”记者问。
“这比种庄稼可轻松多了。”他说,这工作多自由。“下雨了,我就躲在桥下避避雨,中午休息,我还能逛逛附近的公园,去老年协会听听戏,多好。”他没说太多,撑着船继续前行。
经过一座约1米高的桥,黄师傅立刻趴在船上,和船上的垃圾“亲密接触”,1分钟后,船平稳驶过桥,黄师傅这才站起身来。
河两岸的垃圾开始多起来,黄师傅说:“越往里面走,住户越密集,一会还会经过菜市场,排放的垃圾最多。”记者看到,有许多排污管道从河两岸低矮错落的房子里伸出来,不时有污水排到河里。船停了下来,黄师傅开始把附近居民“排”了一夜的垃圾捞到垃圾筐里,一个垃圾筐一会就满了。
河道越来越窄,最窄处不足一米宽,黄师傅的船越划越慢,还剩最后约30米,船被迫停了下来。划不进去了,黄师傅摇摇头,最里面的垃圾,只能用水泵抽对面河道的水,把垃圾冲过来后再打捞。
“我儿子结婚时急缺1万多块钱,老板很爽快地借钱给我。”船停了,黄师傅说起他无法割舍这份工作的原因,“老板和其中20多名工友都是我们三垟人,有困难,大家都帮忙,都是熟人,这活干着心里踏实。”
3个小时后,黄师傅的第一次打捞工作结束了。他说,早上第一次打捞时河里垃圾是最多的,过一会,他还要把船划回去打捞新的垃圾。一天下来,他能“收获”500多斤的垃圾。
休息时,黄师傅和记者聊起来,“这河整治后已经比以前干净多了,早些年,我一天能捞1000多斤垃圾,那时,村里人都称它为垃圾河。”
- 金华市列入国家餐厨垃圾处理试点 补助资金1300万元
- 温州1名男子水库捕鱼落水身亡 1天后遗体被打捞上岸
- 处罚乱倒建筑垃圾 温州鹿城城管开出9.5万元罚单
- 四季青附近一垃圾站深夜起火 未造成人员伤亡
- 湖州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垃圾分类知晓率超95%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