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岁尾,持续十年的《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活动转型后,继续如期出击。在盘点2012年全国各类虚假新闻的时候,我们欣慰地发现,在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下,虚假新闻泛滥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相关典型案例的数量及其不良影响都比往年有所式微。不过,虚假新闻毕竟是新闻业的一种顽疾。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虚假新闻作为一种传播现象,无论是历时性地回溯古今新闻史,还是共时性地比较中外新闻界,它在每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普遍地存在着,只不过严重程度、具体表现形态、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应对机制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虚假新闻依然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其形态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事实和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认真挑选了9条负效应相对较大,且颇具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剖析。透视这些案例可以发现,虚假新闻之所以久禁不绝,除了少数有意为之的案例外,多数案例其实是在媒体和记者习焉不察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新闻操作常规。这些常规是为保证新闻生产工作有序进行而形成的一系列规则、流程和工具,但它们并不必然带来高质量的新闻,也有可能成为媒体和记者制造虚假新闻的帮手。
案例1: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
【刊播媒体】《温州商报》等
【发表时间】2012年1月5日
【“新闻”】2012年1月5日,《温州商报》刊出温州春平集团招聘的新闻《“春平”提供的美银行工作机会令人心动》,文中首次公布了“春平集团收购美国特拉华州的一家银行,更名为‘美国新汇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这一鼓舞人心的爆炸性信息。紧接着,《温州日报》也刊登《“东方犹太人”抄了西方犹太人的底》,详细报道了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一事,并首次点出林春平收购的那家银行叫“美国大西洋银行”。此后几天,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纷纷开始介入,林春平的知名度急遽上升,舆论将其视为消除“温州金融风波”造成的负面影响的典型和温州民间资本突围的标杆式人物,由此一顶顶“桂冠”落在他头上:“敢吃第一口螃蟹的人”、“银行家”、“温州民间资本在金融业左冲右突的破冰之旅”云云。凭借此举,1月18日林春平当选为温州市九届政协委员,并任温州市瓯海区慈善总会副会长等。
【真相】可惜,好景不长,3月初,网络上开始有人质疑林春平收购美国银行一事。3月3日,《潇湘晨报》报道称,在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和特拉华州政府网站上根本查不到林春平所收购的“银行”。3月7日,《温州都市报》等媒体开始大篇幅报道林春平收购银行闹剧的真相,所谓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一事纯属子虚乌有,他只是以近乎零成本的代价买了家已宣布破产、与财务沾点边的经营性公司。3月13日,林春平召开媒体沟通会,公开向公众道歉。3月29日,温州市政协同意林春平辞去市政协委员。5月23日,林春平因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而出逃,6月10日晚10点30分,潜逃广东省珠海市的林春平被押解回温。
【点评】在新闻实践中,记者通过采访各个消息来源完成新闻报道,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新闻常规以保证新闻的真实和准确。但通观这则假新闻的流传过程,主要信息都来自林春平本人,除此之外,能够证实收购银行事件的直接证据一个也没有。有些报道还引用了很多无法证实的细节,比如林自称是“安南儿子的同学兼室友”、“在加纳为国家领导人做翻译”等。媒体主动放弃了查实这些内容真伪的责任,从而为虚假新闻打开了方便之门。以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人脉关系需要长期经营,以确保记者获得准确、深入的信息来源,建立自己在行业中的专业地位。但当前新闻工作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渐趋快速而浅薄,新闻被当做单纯的商品,似乎只需用“好看”瞬时吸引眼球,是否准确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而消息来源往往只是满足新闻写作需要引述的形式要件,事件一过就不再重要,所以就没有长期维持关系的必要;为了方便新闻的快速生产,单一信源、匿名信源等被大量应用;媒体间互为信源、“共享”信息,导致一假俱假,以讹传讹;即使消息来源有意或无意地释放错误信息,记者也不愿甚或无力进行查证,致使误信消息来源而制造出虚假新闻。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