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义乌1月26日电
这个冬天不太冷,是义乌小商品城经营户的集体感觉。去年,在“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利好下,义乌完成外贸自营出口总额90.05亿美元,增长150.31%,对我省外贸出口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个暖冬过后,会是小阳春吗?趁着省两会进行中,记者探访义乌小商品城,与经营户、外贸公司、货代公司负责人聊未来。
市场太大,从东端到西头有好几里路,我们便把“约会”地点设在国际商贸城一期叶赛娟的摊位里。她主营假发,家里有工厂,自产自销。她的店并不大,十多个平方米,塞满各式各样的假发。
老外也刚过完年,新年的生意还未开始,店里询价的洋面孔不多。我们到时,叶赛娟已经与义乌金来进出口有限公司老板王俊翔及义乌华晔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的廖爱媛聊开了。
他们三个人几乎能构成“微型”的小商品城了。叶赛娟供货,王俊翔接单,廖爱媛运货,一顶假发通过他们三人的手,就可以到达全世界的家家户户。
廖爱媛最年轻,是个80后老板。虽然年纪小,但在义乌货代行业也是“老大姐”了。早在2003年,她就与丈夫经营货代业务,如今有了自己的货代公司、外贸公司,手下有30多名员工。
“我是丽水人,有今天的成就,我感谢义乌,更要感谢各级政府支持义乌市场的发展。”廖爱媛说,这几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公司的业务量不降反升,不过还是感觉到一条腿走路的危险。现在市场好转了,他们正考虑着转型升级的事儿。
小廖已经有了计划,农历新年后将着手创办一家家具厂,利用多年做货代、外贸积下的外商人脉,创办自己的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用自有品牌进行出口。
这一席话说到了叶赛娟的心坎上。42岁的叶赛娟,经营假发生意15年,但多年来一直走中低端路线。受金融危机影响,自家工厂的工人从500人减少到200人。
工人少了,但叶赛娟的想法却多了。这两三年,她年年到欧洲、美国考察访问,纽约、米兰、马德里等时尚之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我那时就想,我们再也不能做一二百块钱的假发了。省里说腾笼换鸟,我觉得正是时候了。”
去年以来,叶赛娟的义乌天程工艺品公司首先拓展上游原材料生产,并注册品牌,制造出一批批发价千元左右的“金瑞丽”假发,在义乌市场上名噪一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自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你们的思路对了。”王俊翔说。
两位女士乐坏了,她们都有梦想把自有品牌打入国际主流市场。不过,王俊翔说,他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在当下义乌人才难留的情况下,准备把外贸接单中心移到武汉,形成“武汉接单、义乌采购、义乌出货”的格局。
“围绕国家级小商品国际贸易区建设,组织实施改革试点三年计划,推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及其配套监管办法……”报告里,专门讲到了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令三人倍感鼓舞。
暖冬过后,会是小阳春吗?三人表示,“有省里的支持,我们自己又不等不靠,想办法提升国际竞争力,市场的春天很快到来,而且那时的春天会更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