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7日讯 归家的外来务工者来了,他们的孩子在书亭前挪不开步;
萧山的大伯来了,坐了一小时的公交车,拎着沉甸甸的书袋;
义乌赶来看病的老周也来了,身后的大书包满载而归;
……
昨天是春运首日,也是钱江晚报与城站火车站正式推出“漂流书亭”的日子。半个月前的预告和等待,在人山人海的城站火车站,化成书香缕缕散入数百位归人的行囊之中——昨天一天就有300多本书“漂进漂出”。每个“带走一本留下一本”的人,都忍不住留下这样一句承诺:“这个书亭真不错,等过完年我们再来换。”
两位归家的父亲都在说,过完年还来换书
昨天上午9点,城站火车站二楼候车厅的志愿者服务台前,漂流书亭甫一亮相,就被人群团团围住。来得最多的要数归家的外来务工者,带着孩子的占了大多数。
在嘉善打工的许允修,带着11岁的儿子许斯宣从杭州坐火车回河南商丘,听说这里有换书活动,迫不及待地领着儿子跑了过来。
“我儿子读书很好的,考试都在前几名,每年我都要给他买好几百块钱的书,可书店里的书太贵了。”趁着儿子挑书的功夫,许允修忍不住夸起儿子来。
上五年级的许斯宣现在最迷的就是电脑,所以他挑了一本电脑装机全程图解,许允修也没闲着,自己换了本《胃病家庭医生》。“平时自己不会想到去买书,也买不到好书,这种换书形式对我们来说,帮助挺大的。”
另一个为儿子骄傲的父亲叫姜建华,他和爱人拿了好几本杂志,帮儿子姜子涵换书看。“我儿子特别喜欢看书。过生日从来不要蛋糕,就只要买书。”但买书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儿子阅读的速度,“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都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一有空就向同学借书看,学校里的同学都叫他‘小书虫’。”
姜建华说得没错,一看到满满的书柜,儿子涵涵就挪不开步,最后索性坐在书柜边上,专注地读了起来。
两位父亲都说了:过完年,他们还要带书来换。
不爱看书的水电工挑了一本法律书
“我可以换《工伤纠纷处理》这本书吗?”在杭州打工的苗大哥,拿下了一本放在柜角的书,轻声问道。
“我是个水电工,平时都不爱看书。上个月,我打输了一个劳资纠纷的官司,找了下原因,就是因为不读书,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38岁的苗大哥有些不好意思,他说,想带着这本书回家,一路上好好研究,学点专业知识。
左看看,右瞧瞧,苗大哥又看中了一本英语读物。他摸了摸脑袋说:“这是给我儿子的。”每年才回老家两次,和儿子见面的时间少之又少。爱子心切的苗大哥,知道儿子的英语不太好,就想着给儿子带本书回去,“我经济不富裕,但是还可以这样为儿子做点事,真好。”
少儿读物、历史类图书最抢手
还别说,“漂流书亭”的粉丝团真不少,除了占了大头的外来务工者,来参与的市民和乘客的数量也挺多。
“哎呀,我8点就到了,等了一个多小时呢。”75岁的薛大伯住在金衙庄,是钱报的老粉丝,带着报纸大清早赶到城站找书亭,就怕来晚了好书都被选走了。
早上6点,特地从义乌赶来的老周背了一个大书包赶来换书。“我去医院配完药后,就赶来了。这种活动应该多办办,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作用。”
记者粗粗统计了一下,一天的“漂流”下来,最畅销的书要数少儿读物、历史类、科普和养生类图书。杭州市文明办提供的口袋书也是被人拿了一拨又一拨。
杭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陈卫强这样评价漂流书亭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开辟了新的途径,打破了常规,让图书馆、阅览室无处不在。“杭州正在打造学习型城市,让图书‘漂’起来的活动方式让学习更便捷、更方便,也更愿意接受,激发了大家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
陈卫强说,思想道德建设能从盆景到风景,学习的推动是主要动力,这个学习就包括向书本学习和向身边的典型学习。“杭州市文明办加入到漂流书亭这个活动中来,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书籍的传播过程,就是文明、知识的传播过程,有助于学习型城市的创建和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特别提醒——
从昨天的“漂流”情况来看,少儿读物、历史类、养生类、科普类书籍都非常抢手。
如果您家中有此类闲置书籍,欢迎直接带到城站火车站参与捐赠,献上您的一份爱心和温暖。
“漂流书亭”的地点:二楼候车大厅,赵红卫服务总台前。
漂流时间:9点至16点。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