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A5版刊登《发言中,谈成绩多谈问题少;发言者,当官的多基层的少》一文,今天“收获良多”。会场上不断有代表委员对本报记者表示“深有同感”,有一位代表直接往记者QQ上发了两个字:OK!
然而这些“深有同感”,却让记者再度困惑:既然知道问题所在,为何还要这么“说”?
这就是习惯动作
给记者发“OK”的是浙江明显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显明。作为已经履职5年的连任代表,他用一个词回答了我们的提问:“习惯动作”。
“几乎每年的两会都是这么开过来。讲话一定要一分为二,先说成绩,再是问题;遇到有些领导发言,就更像是汇报工作,而不是在审议;发言顺序事前也有安排……它已经有自己的套路了,你不照做,就不合时宜了。”
当然,前面那一半以上的“成就汇报”大家不爱听。陈显明代表说,去年开两会时,有一位领导长篇大论说个不停,结果有个代表实在忍不住了,打破事前安排,临时举手“求发言”。
“下面的代表都觉得自己被解救了,但这么做需要勇气。”
最怕说错话、得罪人
记得开会第一天,当话筒递到有些代表委员面前时,他们摆摆手说:“我是新代表(委员),先来学习学习。”
学什么?一位新代表私下说,就是听听别人的发言,看看在两会这个现场,怎么说话才合规矩,话要说到什么份上才恰到好处。
“我也不知道领导是不是真的想听真话……”
“如果大家都在说成就,我突然大放厥词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这不是让领导下不来台吗?”
还有一位委员顾虑更多:“现场大大小小领导坐了一堆,很多都不认识……万一我批评某个工程不好,结果这个工程的负责人恰恰坐在现场,岂不是得罪人了……”
记者忽然明白,为什么陈显明说这么多年来,两会就是这么开的。事实上没有任何文件规定,两会发言必须是“问题成绩三七开”,只不过是一种长期积淀的两会弊习,当然更不是浙江独有。等到明年,不,也许只需等到这次会议开到最后几天,这些新代表新委员也就会“流利地说话”了。
谁来第一个打破
今天是两会开幕第五天。五天会听下来,记者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同一个小组讨论,没有大领导的那天,通常讨论热烈:教育、医改、金融投资、及至政治体制要改革……发言无规矩,插话随时行,尖锐而又直接。
有大领导来的那天,气氛迥异。领导走进会议室的那一刻,常常是起立鼓掌,挨个儿握手,发言者多数是当地领导,内容多数是工作汇报……再加上闻风而来的电视台记者摄像机一扛,原本爱“放炮”的大嘴们也都立马安静了……
陈显明觉得,很多东西是被人为地异化了。“其实省里领导未必喜欢听这种空洞的汇报,他的时间也很宝贵,更喜欢代表们说说心里话,提提意见和建议,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反馈。”
他说,“大家都不喜欢这种风气,但互相观望,没有人愿意先站出来。今天我还在和人聊起这个问题,终归是需要有人打破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