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会,有人留意到,代表委员们表达的意志,与微博舆论有些不同。
一句“不同”,表明代表委员们建言的、热议的事,与微博上关心的、讨论的话题,出现了差异。正视这样的差异,寻找差异之所在,对于人民的代表如何代表人民的心声,我看这是需要解决的头号课题。这个课题没摸透,你敲再响的鼓,都没打到点子上。
微博里热议的,不一定是“人民”都在热议的。有差异,很正常。即便十件实事,也未必是政府与百姓完全一致的认同。比如交通拥堵,大中城市的市民眼里,可能是头号大事,但在这以外的民众眼里,可能就不是问题。甲委员可能认为空气质量是头号大事,乙代表可能觉得解决困难群众的共同小康,才是当务之急。天底下找不到百分百的共识。所谓求大同,便包含着存小异的意思。前提是,这个异,应该是小异。
微博里反响最大的,可能正是群众所关心的。这些话题的关注者、热议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是代表的代表”,是最活跃的民意话筒。代表意志与微博舆论,出现差异不奇怪,但为什么这些话题越说就越进不了代表委员们的提案议案。
前些年,从全国到各地,两会提案议案话题求新,结果一些代表委员,新意有了,却把个实字弄丢了。单纯求新,因为不接地气,不屑民声,这些代表委员口沫飞溅的激情话题,在百姓耳朵里听起来,却是一耸一耸的雷人话题。百姓迫切想说的一些话,反而没人代言。许多百姓觉得,除了想听听今年政府承诺要办哪十件实事,别的话题,跟他们关系不大。
把两会开实了,首先要把民意给摸准了。民意没有百分百的共识。但没有完美的共识,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共识的追求,更不是面对差异遮遮掩掩视而不见。这既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问题,更是面对民意的基本态度问题。
代表手上的话筒,只有与百姓心里的话筒配上对,发出来的声音才能协调一致。否则,代表只是个特定的名词。真正代表民声、传递民意的会议,一年开一次,实在不算多。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