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9日讯 对权力的监督,是确保权力为民所用的关键,是化解社会矛盾、凝聚人心、凝聚力量的首要条件。昨天的《浙江日报》报道说,引起省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和干部如何对待舆论监督?而近期群众热议的是: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主动接受司法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强化政府层级监督,加强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可见,社会力量应加强监督,政府和干部应自觉接受监督,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这种社会气氛,令人看到了希望,有了信心。
与这个共识、这种气氛形成对照的是,群众的一些监督行为,得不到呼应,有的投诉无门,有的投诉、举报不但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举报者反而受到了打击报复。“两会”能否为这些监督行为开辟一条“绿色通道”,让这些监督意见跟两会“接轨”?
前一阵,山西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之前,大会筹备组为保证会议健康有序进行,特别制定了“八不准”的严格会议纪律。但其中“不准向参会人员散发告状信”等项规定内容,引发民众一片哗然。
新华社评论当即发出质疑,两会是一个“广纳民意”的场所,为人民进言纳谏,那可是宪法赋予人民代表的职责和义务。造谣是犯法,当然不准。但规定人大会议期间“不准告状”,那还叫人民代表大会吗?
有人可能会觉得在两会上接受群众投诉,会不会打乱两会议程?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把它排进会议议程就是了。保持民意民情上达渠道的畅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开两会,本来就是为了参政议政,推动政治进步,只要安排得当,不但不会影响两会,反而能够借助会外的群众力量为两会助力。
首先,群众反映的问题,为参政议政提供了鲜活事例。两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集中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如社会精英的高度聚集,媒体的集中报道,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都有利于为民解忧排难,也有利于塑造完善、提升政府形象。有的问题解决起来有一定难度,可以延续到会后解决,由人大和政协有关机构继续跟踪即可。
更重要、或者说最重要的是,除了解决群众反映的一个个具体问题,还可以从中发现这些问题为什么难以解决的原因,即找到行政运作上的盲点或死角。比如,目前阻碍监督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群众对本单位领导的投诉、举报,最终又转到本单位领导手中,这样的运作机制,显然不利于群众监督,不利于遏制官员的各种违纪、违法行为,客观上起了姑息作用,对群众监督则是一种打击、伤害。
如果“两会”能够通过“绿色通道”与群众监督积极接轨,更贴近民意,可以更多地发现政府机构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完善、提升政府活动的质量,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提升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两会工作的效率。
因为两会需要较大的财政支持与社会支持,尽可能提高参政议政的“产出”,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群众,是“两会”责任之内的事情。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