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他们是普通人,默默坚守着信念,或捐献遗体、给别人带去生的希望,或秉持古训、为儿还债十五年,或耄耋之年孜孜不倦拾掇乡土文化……他们的光华,书写着这个时代关于道德的表述方式。
1月31日,本报联合浦江县农民书法家和诗人,给当地近年来当选的30余名道德模范,送去“量身定制”的春联。“中华诗词之乡”的百姓,用蕴含美好寓意的春联,向他们送上真诚的祝福,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显“最美浙江人”。
仁:以德行,仁者王
六岁小儿机智救人,堪比司马光
到仙华街道田中村方俊明家时,已是9时多。浓雾已经散去,我们走进家门,6岁的方俊明却跑了。“这孩子怕生。”爷爷方祖生带着我们,在小巷里找到他。小家伙低着头坐在地上,一点没有夏天救人时的小英雄模样。
离家门口10米处有个池塘,那里曾发生过惊险一幕。去年6月23日下午6时,方俊明与小伙伴在门口玩,3岁的小萍独自玩纸飞机,纸飞机掉落在深约2米的池塘里。小萍到塘边捞纸飞机,脚下一滑掉进池塘。
听到呼救声,方俊明赶紧跑去,“心里砰砰跳,很害怕”。方俊明很快从恐惧中缓过神来。他想起爸爸和爷爷曾用竹竿在池塘里捞水桶,立即跑到屋檐下,拿来一根3米长带钩的竹竿,伸到小萍前方让她抓住,把小萍拉上了岸。
方俊明是邻居眼中“很乖、很懂事、胆子也很小”的孩子。“孩子的义举,给我们大人上了一课。遇见老人倒地,我们还能犹豫吗?”一起前往的县文联主席何金海说。
看到我们在挂春联,左邻右舍围了上来。“幸逢今世文彦博,堪遇当年司马光。这副春联写得好,我们都用方俊明的事迹来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自小懂仁义礼德。”邻居方大伯说。
据了解,这次赠送给30位道德模范的春联,是浦江几位诗词楹联高手推敲数日定下的。县文联还把拟好的春联带到乡村,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建议,更好地表达对道德模范的敬意。“道德模范虽是地方政府评出来的,但最终还要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农民书法家楼永铭说。
智:知有涯,学无涯
老人耗时廿载,梳理千年文化
门铃按了许久,一位头发花白、行动缓慢的老者打开了门,也开启了他尘封60多年的记忆。他就是88岁的张文德,人称浦江“活字典”。他的脑海里和笔头下,珍藏着浦江的每一块城砖,每一条街巷,每一座老建筑,每一份记忆。
不久前,老人辛苦20多年编著的《浦江文化志稿》问世。这是浦江县首部专记文化专著,惊动了浦江乃至全省文化界。当我们送上“心臆书山近先德,胸藏库典亦文宗”的春联后,老先生直呼“不敢当”。
我们听老人讲述读书做人的掌故,以及编写《浦江文化志稿》一书的起因。老先生曾在西南军区《后勤生活报》任编辑,复员回乡先后担任校长、报纸主编、剧团编导、文联干部等,笔耕不辍。
上世纪80年代,老先生受浦江县委、县政府委托,开始编写《浦江县志》。“在浩瀚书籍中,我被家乡深厚的文化内涵所吸引。这里有‘江南第一家’,流传着郑家孝义治家的故事。浦江人素有喜爱诗词歌赋的高雅,又有独树一帜的民俗文化。”从那刻起,他就想编著一本详尽描述浦江乡土文化的书籍。
洋洋洒洒80万字的巨著,资料的收集、梳理、编写,分化在无数个清冷的日夜里。做学问是清苦的,在纷扰的世界中忍得寂寞、守住本分,是何等的功力。何金海说,这样的文化人,是年轻一辈学习的楷模。
信:子之债,母来还
农妇恪守诚信,替子还债十五载
我们来到白马镇永丰村时,张凤英出去采购猪饲料了。村民围观过来,有人评价:“诚信一生有胆识,志逾三世永心安。这副春联很适合她,她就是这样的人。”
张凤英的故事,已在村里发酵了15年。1995年,张凤英的老伴去世已有5年,在外做服装生意的儿子被确诊为白血病。两年后,白发人送黑发人。
1997年,因儿子经营不善和治病花钱,家里共欠下25万元债,媳妇带着孙女改嫁他乡。老人一声不吭,用瘦弱的肩膀扛下所有债务。“她说,借钱还债,天经地义,儿死债不烂。”村会计傅继来回忆。
为尽早还清债务,老人的活越干越多。四五年前,她一口气包下30亩田地;几年前,她还办起养猪场。“为省钱,30亩田,秧苗全自己插,稻谷全自己打、自己晒。”傅继来说,有人算过,应付这些猪、这些田,她每天必须干活十五六个小时。15年来,天天如此。而过完年,她都68岁了。
太阳渐渐西斜。“来了!”傅继来喊道。机耕路上,一个老妇人踩着三轮车向我们驶来。这位清爽、健硕的老人,用长满老茧的手接过对联。老人开心地说,她已收回欠条40张,连本带利还剩七八万元债务,此生应该能还清。
听说春联是对她的表扬,张凤英旋即脸红了,执意不肯贴,我们只能遗憾离去。走到村口,傅继来和村民说,一定会帮她贴上这副春联:“时近新春,用春联来褒扬好人,宣扬诚信,再合适不过了。”
中国红,正能量
春节到,贴新联。红色喜气的春联,是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老传统,它以独特的文学形式,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因此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会通过写春联、贴春联表达心中的美好期许。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畴,也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我们常用纯正的中国红来表征这种特性,传承和维系华夏子孙对世界的认知与判断。
用浦江村民的话说,以送春联的方式来褒扬好人,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红色传递出的正能量。
小到6岁,大到88岁,浦江的农民和学者都在恪守自己的仁义礼智信,对纷繁的世界保持着单纯的善意。那么我们呢?与其整日抱怨“道德滑坡”,还不如从我做起,从微小的身边事做起,担起重塑道德的责任。这也是张文德老先生的谆谆嘱托。
但愿贴起春联的那一刻,无数向往仁义礼智信的人们,能够正视眼前的红色,自省吾身,以全新面貌迎接新的一年。(徐贤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